《易经》与热力学三定律及其社会人事引申
能量守恒定律,就是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相互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总值保持不变。

易学语言描述为《恒》卦,震为雷,巽为风,雷风相荡,君子以立不易方,正见守恒之义。震,动也,东方阳生,《说卦传》“帝出乎震”,故太阳光照为热能之源。巽为工、为风,有见机械能和风能之象。《说卦》又曰“齐乎巽,相见乎离”,故风力可以发电,风能转化为电热能。卦辞“终则有始,天行也”,大象坤中阖乾,地中藏天,故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在物体间以各种形式转换,“天行”之规律就是阴阳平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能量在时空中不停流动,始终不增不减,总量守恒,因乾象圆满,生生不息,西北乃天门之位,故曰“天行”。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别的影响(熵增定律)。离为火,兑为金。火性热炎上,金性凉收敛。泽火革,水火相息,金耗火炼,能量损失的部分即对外做功即爻辞中描述的九五“大人虎变”、上六“君子豹变”是也。泽火上下易位成睽,《大象传》曰“君子以同而异”。故上兑下离之《革》取义“君子以异而同”——高温物体会自发传递能量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达到动态平衡。是故《彖传》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熵增定律,通乎道亦合乎数。
《道德经》谓“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即《谦.大象传》中“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阴阳自发趋于平衡态,符合天道易理之热力学第二定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即《损》卦“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此为损害根基,在社会生活方面表现为经济学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由此引出“天人之道”公平与不平之辩。

可决于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绝对零度”代表无差别之公平,故易终《未济》,爻终“有孚失是”,古往今来人类大同社会的“理想国”实践皆失败了,吹响“公平与正义”号角的喇叭最后都哑火了,试图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努力全部破产了。庄子早见不可为而“安之若命”,老子骑青牛出函谷而西去,神龙见首不见尾,现实止于“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故大道之不行也,天下难公,寡民老死何须往来?此又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旨。
《坤》初六:“初六履霜,阴始凝也。”微霜薄冰,摄氏零度之象。至上六“龙战于野”,明“坚冰”之“绝对零度”不可至而强至之,必至“其道穷也”的地步,熵绝对不可消除,故“永动机”无法制成。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终归于《中庸》“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境界,明人终不可与天争,客观之自然规律何能打破!至六七十后而能“耳顺”,“从心”,主观时空与客观时空合一,能量可以自由地流动,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
raw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20 0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