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018.9 在中欧留学的一年
—— 混乱一年摔碎旧日偶像后遗留的碎瓷片。非学术、个人化的留学生活记录,想起来什么就写什么。请视为反面教材,请勿当作学术参考来看待。(可能会陆续补充)
一、为什么去中欧而不是西欧?
这个问题问的人非常多,对此我出国前也是一脸懵逼,但现在,我可以眉飞色舞地告诉你好多理由。
首先……我才不会给你介绍布达佩斯旅游景点!首先,你要打开地图,看看匈牙利周边的国家们,想一想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就知道在这里做历史研究有多大的地缘优势。为什么我们学校死活不肯搬离布达佩斯?因为最开始建在这里,不止是为了收集冷战史料、研究东欧民主化改革。研究奥斯曼,匈牙利和这个老穆斯林帝国有好几百年的纠葛,到处都能看到奥斯曼人留下的历史遗迹;研究犹太史,匈牙利是犹太大屠杀中灭种最惨重的国家之一;研究中世纪,作为欧洲的东部“边疆”,面对奥斯曼等“异教徒”“野蛮人”的威胁,几个中欧国家都把自己当成基督教的守护者,其文明创造的魅力能让西欧目瞪口呆;前奥匈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历史(以前就知道茜茜公主……),民族构成多元复杂,文化冲突或融合的世界奇观,好多学者会N种语言,对他们来说只是方言而已;苏联就不用说了,去年搞了个十月革命百周年的课,平常讲座最多的也是这一块,还有前南斯拉夫国家的研究经久不衰,中亚五国人做的研究也比好多俄罗斯人厉害(而我居然对他们的国家一无所知);还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啊,我校的民族主义研究项目的重点之一,最后一年有机会我一定要亲自到这些国家走走,看看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杜布罗夫尼克、亚得里亚海……
当然,跟西欧和美国比,教授未必是顶级的,但我欣赏的是这里还保留着难得的世界主义情怀。虽然是全英语教学,我们学校绝没有英语霸权,反倒是我邻居美国胖子这种只会英语的人会亚历山大……生源非常多元,主要是周边国家的人,比如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捷克、波兰、埃及、土耳其、希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乌克兰、阿富汗、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还有一些非洲难民。再远点就是拉丁美洲的人了。东亚人比较少,中国算是多的了,然后就有韩国、蒙古,据说有过日本人,但我没见过。今天才知道还有好几个缅甸人。在学校咖啡馆里坐一天就可以体验世界各国的口音,上一节课就会发现,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可怕!但学校的风气好,没有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占主导优势,课堂都鼓励大家分享自己国家的案例作比较研究的素材,作为世界第一难的汉语使用者,你还会收获仰慕的目光……然后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每个人都在批评抨击自己的国家,每个人都在逃离(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异见者,真是喜出望外),并且很多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国家,竟然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不过我后来发现,越是小国家来的人,可能越精英化,英语和学术水平能颠覆你对这个国家的刻板印象。进而发现,之所以能跟这些同学没有太多障碍地交流,是因为全世界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共享了太多相似的“国际文化”(很可能是跟着英语教育一起传输的),所以不同国家的知识精英之间的差异,其实小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阶层间的差异的,甚至可以说有点同质化,比方说我和土耳其同学聊起时事,连笑点都是一样的,我都能联想到他用汉语给我说段子的场景……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己离自己国家真实的民众有些远,大概是全世界象牙塔的相似困境吧,不知道这种感觉对不对,也许是我接触得还不够深。
二、必须留学吗?
去年出国之前写了一篇《被“羡慕”的幸存者》,当时多少是怀有浪漫主义情怀和对未知的憧憬,一年后,再回头看,看到的更多是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可能这一年经历了幻灭、崩塌和重建的种种坎坷(虽然在各方面优秀的人看来都是我能力不足造成的),我已经不会用文学性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经历了,甚至如果有人问起,我的回答会有些残酷。所以《幸存者》这篇真的不用再去看第二眼了,那时的幼稚不堪回首。
据我了解,大部分留学生第一次出去读书也并不十分确定兴趣和方向,有些困惑也不是我独有的。我基本上就是个作死的案例:出于对苏联东欧阵营文学的兴趣,跑到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国家,读一个自己并没有系统入门过、压力也非常大的专业,在英语的语言能力很一般(属于考试型死记硬背,出国前没怎么跟外国人对话过)的情况下,还要为了研究一个全中国没多少人了解、甚至几乎没有东亚学生感兴趣的奥斯曼帝国(喂!你刚才不是说对苏联感兴趣吗!怎么被拐跑了!!),用英语去学土耳其语……在历史系,几乎人人都在研究一个自己胸有成竹的领域,否则你根本无法应付大规模杀伤性的阅读量,光是小语种的专有名词、术语都能把一个外行人累死。(好了不要再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学完了有什么卵用,找工作能有啥优势……因为有趣!因为你们不了解奥斯曼历史有多迷人!因为干没那么容易的事有成就感!但这些都是未来很可能会被推翻的屁话,那又怎样,“喜欢”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家里经济状况不好,需要借债或者在国外打工养活自己,在课业压力之外也是一个沉重的精神负担。我时常认真考虑放弃留学,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途径达到我的目的?网络资源那么发达,非要出国读吗?不能在国内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吗?最后我的答案是,不能。我对自己以前工作的状态记得太清楚了,如果没有学校的氛围和资源,以我的惰性和精力,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专注于这一类干货型阅读,我会买很多小说诗集但是没有一本看完,我会花很多钱买票看电影看话剧看展览,我会觉得自己一直处于“文化人”的精神状态,而实际上认真学会的东西几乎没有。在国内我认识不少人没留过学,连硕博也不打算读的,凭着自己的能力和热情读书,对世界的了解比很多留学生更多,知识能力也比很多海归强。我知道这不是做不到的,但我太了解自己的弱点,我需要被环境裹挟。而且我学的领域在国外的学术资源是国内的好几千倍,而且国内翻译引进的书还错漏百出,如果我有财力,如果我可以重新选择,我真希望自己从本科开始就接受外国的学术训练。
穷就穷吧,目前唯一能做到的是让自己尽可能没心没肺起来,少抽烟,少喝酒,不买衣服,不做无意义又花钱的社交,开能报销的抗抑郁药,在省钱省时省事的基础上保证自己健康地活下去,来都来了。但我绝不推荐财力不足的人这么做,除非你有巨大的动力,并且没有别的路可选了。如果你只是想来欧洲膜拜一下文化圣地,对学术没啥兴趣也没有想法,那你好好工作,攒够钱了辞职过来旅游一圈就好了,何必花钱自虐,学术生活一点都不文艺,可以说是反文艺的……
如果你是抑郁症患者……如果你是异国恋……(说不下去了,想哭)
三、一些常见的误区
留学能让你视野更开阔吗?不一定。就能让外语变得流利吗?也未必。
如果你整天宅宿舍里勉强完成课业要求,但上课不敢发言,下课不敢跟老师请教,害怕出丑,一两年全封闭在中国人圈子里……我现在非常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中国留学生会变成民族主义者。在国外,如果不是特别开朗和social的人,没给人建立一个比较深刻的个人性情印象,一般人都只会给你贴一个“中国人”标签来认识你,看到你会首先联系你的国家、你的文化,而不是对你本人的独特性有兴趣。“那个中国女孩”,就是大家在不会念我名字的时候对我的称呼。因为文化隔阂无法融入社交圈,因为思乡引发的对国内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化,都会让你更加依赖中国人圈子。
而且,中欧这个地域,有很久远的种族主义文化……我到布达佩斯的第一周,就在地下通道碰到几个疑似新纳粹的男孩冲我淫笑:“Sex?” 在宿舍电梯里曾被一个经常取笑中国人的同学问拿了多少个B。遇到过以为中国和朝鲜政治环境一样的罗马尼亚姑娘。在地铁里遇到看你是亚洲脸就要查票,还非得查护照的(同行的捷克男生就没被查)“朝阳大妈”。当然,巅峰事件是被去布拉格的巴士丢在一个陌生小镇,还跟故意为难我的工作人员发生了直接的言语冲突。这些经历都提醒我,这个社会是靠着人和人之间微小的善意连接起来的,但我不属于community中的一分子,我所获得的善意有很大成分是随机的运气,不能抱有太高期望,得学会宠辱不惊。
其实中国人圈子里也存在很多偏见,比如我身边勤奋学习的朋友会跟我吐槽很多美国人没文化还喜欢在课上扯淡,觉得匈牙利本地人太冷淡没法交朋友,反感印度、土耳其、俄罗斯这些招生多的国家的人喜欢抱团,还有对穆斯林的偏见等等……其实想想这一年,如果我被语言文化的差异限制,没有抱着开放的态度去理解其他国家的语境,没有主动去寻找同道中人,没有拼命克服自己的恐惧和偏见,就离我以前鄙视的人不远了。
四、如何生存:“真正独立的人不怕求助他人。”
第一年上半段,我完全处于整体失控状态,找人修水管都要查单词,上每门课都要录音,每周七门课几百页阅读根本看不完,论文给Academic writing老师看完发回来一片红。学习压力大还能让我忘掉自己的孤单,但孤独这个问题实在太现实,太冷硬了……认识新朋友却记不住名字(很多国家的名字太难记住了),跟人聊天经常聊几句就聊不下去了,说英语不利索,听不懂各种口音,对人家的国家一无所知,又不擅长流利地介绍自己擅长的东西(比如看了好多电影小说,好多标题、作者连英文译名都不记得,卧槽,我是有多久没体验过这种文盲状态了,完全变了个人似的),对方很快对你失去交流兴趣,转身跟别人聊去了……
反正,既没有找到能聊得来的中国朋友(唯一能聊文学的香港同学又比较政治冷感),在外国人里关系好的也没几个,一个手掌可以数完吧,就热爱中国历史的邻居美国胖子、强迫症般对任何人都很nice的土耳其小哥、因为是邻国所以彼此很亲切的俄罗斯和中亚的同学……很难说这些友谊是我努力的结果。国内的朋友呢?时差是比空间更根本的距离啊,我想找人倾诉的时候,你们都在睡觉……
到了下半段,异地恋出了严重的问题,在争吵不休互相折磨之后,我整个人垮了,厌学,厌食,天天逃课,在朋友的监督下去看了心理医生,没聊几句就被拉去医院,然后开始吃抗抑郁药,吃了一个多星期,根本没法正常上课,连退学信都写好了,后来实在受不了副作用,就干脆停药(危险!不推荐!)
弃疗之后再次想办法拯救自己。首先就是打破封闭的生活,真的与周围一切发生关联,不孤立自己。这很难,很多人也许会笑我做了那么多幼稚的选择,但我首先不能跟着这些偏见一起笑话自己,也不能太在乎自己。脸皮厚的人都是把做成事情的重要性摆在自己的面子之上的,不怕麻烦别人,而且也乐意让别人“麻烦”自己。
我开始把各种网络界面换成英语模式,开始认真在脸书上跟同学互动,开始主动关心一下别人而不是等着别人关心自己,开始硬着头皮找土耳其同学聊天(以前根本听不懂他们的英文口音和手写字,包括土耳其语老师,捂脸,这给我的语言学习造成极大困扰,但随着对土耳其语的了解深入,我现在能听懂土耳其语口音了,不过印度口音我至今还是听不太懂,跪)……学不好的课,就充分利用老师的office hour预约面谈,让老师多了解我的局限,给我提供建议和帮助,这个过程非常必要,尤其对于我这样的外行人。以及,自己出去旅行都住hostel,以便有机会跟各国人聊天。这个学期找了一份兼职,能有机会跟匈牙利人多接触(装逼!主要还是因为穷)……现在不能说自己语言能有多大提高,至少不害怕跟人说话了吧,至少能用最简单粗暴的词汇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了吧。(然而,课程阅读依然需要查单词,依然读不完……)
我知道,我知道,以上说的这些,在“哪个国家没去过,哪个教授没一起谈笑风生”的人看来没啥了不起的,根本不值得说,“就你这水平,还留学个屁”,没错!你批评得很对!但对于我这样性格的弱鸡,不留学一次的话,可能这辈子都没契机去突破语言瓶颈,去蜕一层皮换一种生存能力,可能还在网上马克一堆“如何提高英语口语”的帖子,然后继续看翻译成中文的文艺小说,去幻想外国人的生活,但是一个外国人都不敢认识……
五、日记里散落的不重要回忆
在匈牙利的最初9个月,对于我就像9年那么长。而我好像只需要原地不动,随着地球的自转,就能离悬浮在记忆里的那个自己越来越远。
完全陌生的语言围绕着我,有时会忘了过去随口说话的那种自信,有时我的声音没有任何回应,它们是否还有意义?我怀念对事物的确定无疑感,我怀疑起以前对事物的确定无疑感。地铁里的头发和皮肤变得五颜六色,纯黑色的我像条直线镶在油画的边框般黯然。
我以为这又是另一个梦,转身就能醒来,就能抱住你。分享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简单,当我刚走进夜幕,你已熄灯,我回到家,你已入眠,我们的对话总在等待对方醒来的过程中慢慢稀释。我问自己怎样才能回到你身边?你却说我的拥抱只是在寻求舒适的熟悉感,你拒绝成为廉价的慰藉,你拒绝承受我自私的梦想,你说我应该像没有你一样活着。于是我们认真分别,以便重逢。
2018年,我的29岁迟到了7个小时。
2018年初的雪下到5月还没停,雪初降时还是雨,雨在犹豫中凝结为茫茫一片白,世界万物这才融为一体,让我得以在布达佩斯看到北京。
一些失魂落魄的片刻:学会了像当地人一样坐在路边抽烟;夕阳下看多瑙河对岸布达的建筑轮廓像心电图;在河边无人的乱石堆里散步,惊起一群乌鸦,黑色的翅膀在天空中爆炸。
2017秋到2018夏是我穿越国界最多次的一年,我像每天都重生一次的婴儿一样,遭遇和适应这个世界,它已经不年轻了,看着年轻的人们来来去去,它始终带着淡漠又不信任的眼神,它讨厌年轻的游客用追星的轻佻眼神仰望它,它知道你会有些失望,因为历史照片和电影剧照都修掉了它沉甸甸的老人斑,它有它的历史和上百种讲述的语言,却不会等着我去适应,它的存在不是为了被我理解,它不知道我才刚刚开始出发,人生已经临近三分之一,它愿意敞开给任何人,对挥霍它浪费它的人,仰望它迷恋它的人,世界主义者,种族主义者,阴谋家和梦想家……都一视同仁,有时候它没有认出我是外国人,会给我一个故乡般的温柔景色,它似乎是老糊涂了,无法向你解释,为什么那些废墟不再跟现实发生关联,或是为什么有人还在废墟中生活。
写日记需要一种对情绪温度恒定性的确认、对记忆需要被铭记的乐观预期,以及不怕个人历史被重估的自信,我遭受了太多的文化冲击,不认为自己目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