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I家塾教学法
学习I家塾教学法
原创: xiuyue 姐姐妹妹的妈 今天
昨天跟姐姐妹妹去了趟购书中心,惭愧的是姐姐4岁多了,带她去书店的次数真的比游乐园少太多了。危机感的驱使下,带着姐姐妹妹去了江门购书中心。便发现了一本这么有趣的书。

先说说这个作者吧,唐彪,清代教育家,其人其事在官方史志中少有记载。但名儒仇兆鳌和毛奇龄曾为他这本书做过序。
接下来就分享些与我们当今教育法还挺吻合的地方吧。

1.学习只是老师的事?
唐彪日:父兄教子弟,非仅六七岁时延塾师训诲便谓可以谢己责也,必多方陶淑。
于幼稚时,即教以幼仪;稍长,择明师与之斟酌,尽善课程,某书为正课,某书为兼课,某书
读毕某书继之。通体定其正兼、先后,使确有成规可守,则所学自然允当矣。更择良朋,切磋夹辅。必不使亲近狡仆、损友,导之以色声并诱其嬉游博弈。如此,则子弟之学必有成,庶可谓克尽父兄之职也。
这一段就是讲作为父母的,不能只是想着把孩子扔给老师就可以了。孩子是需要多方陶冶的。在他年幼时就要教他礼仪;稍微年长了,就要为他选名师,并完善他的课程体系,还需要为他选择良朋益友,互相切磋。这样才算得上尽了父兄的责任。
在这些年的教育生涯当中,也深切感受到孩子不能只是老师的问题,即使你把孩子早早的送去早教或者寄宿学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依旧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住在一起,言行举止更容易受到家人的影响。
唐彪日:父兄于子弟课程,必宜详加检点。书文,间时当令其面背;文艺圆,间时当面课之。如己不谙于文,当转质之于人,始知所学之虚实也。
唐彪这里说的也是现在一些家长的困惑,家长应该如何监督孩子呢?一定要详细检查点验。对于文字、书籍应不时让他当面背诵;对于写作应不时当面测试。如果自己不熟悉文学,应当转而求知于人,才知道子弟所学的水平。
当然他这里的面有些狭窄,但是大体的道理倒是也阐述的明白,就是我们需要去检查,如果不会的,我们可以求助老师。不用担心老师不回复你,我就有问必答。
2.如何有效复习
唐彪曰古人读书,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必须满遍数方已。故朱子云:读一百遍时,自然胜五十遍时;读五十遍时,自然胜三十遍时也。
这一段讲的是古人读书,必然要仔细记住遍数;即使已经背过也要读满遍数为止方为佳。
唐彪日:凡幼学,本日所读书,但随其资之高下下,令读之若干遍,必满其数,能背固佳,即不背亦可。次日加读若干遍、均令满数,然后总背。生则示儆。讹别字,以角圈标记之,然后授生书。此读书带理书之法也。凡书情朋友先背,后送先生背,则纯熟而无讹误生涩矣(资有高下,授书有多寡,故遍数之繁简,宜因人而定,不能尽拘一例。斟酌变通,必使与资相合方善也。)
这一段是讲孩子读书的量要根据其天资而定,有点因材施教之意思。先让他读够遍数,能背下来固然好,即使背不下来也可以。第二天再加读若干遍,都要读满次数,然后再总体背。背生了当然就是要警告的。
对于错别字的话,需要画圈标记出来,然后再教授新课。这是读书带温习旧书的方法。
唐彪日:温过之书,宜作标记。不作标记,或多温,或少温,淆乱无稽,书之不熟,皆由于此。且有不肖弟子,避难就易,反温其熟者,置其生者。故标记不可少也。更宜置课程簿,五日一记,如初一至初五日,读某书起,至某书止,温某书起,至某书止。童蒙不能记者,先生代为记之,庶免混乱无滑稽之弊。
这一段是讲温习过的书要进行标记。不做标记的话,要么温习少了,要么温习多了,混淆而无从考查,倍数不熟,都是这个缘故。而且有些孩子会避难就易,多温习熟练的,放置生疏的。所以标记不可少。而且还要准备一个课程簿,五天一记,开始读哪本书到哪本书为止。如果孩子过小,可以由先生代记。这有点像我们当今常说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以往曲线进行复习。

这本书还有许多好的读书方法,由于时间关系,就先更到这啦。
最后附一张东湖公园玫瑰花照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