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碎碎念78:文冠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播出一部科教电视片《文冠果》。很快,这种高冷植物开始在部分地区被大力栽培。连当时的上层人物江青都去山西大寨的虎头山上栽种一些。可想而知,在那疯狂岁月,原本默默无闻的文冠果,一时炙手可热。
古代文献对文冠果(或文官果)的记录,凸显了它的象征意义。一是在宗教场所,文冠果炼制的油,乃礼佛佳品。至今在西藏、青海、内蒙古的古寺庙里或附近,仍有数百年高龄的文冠果树开花结果;二是早在唐宋时代,文人士子们就喜欢聚集在文冠树下讨吉祥,因为其花的颜色在生长过程中,会按照官服的颜色而逐渐变化,被美称为“文官花”。辛弃疾特别填过一首词《水龙吟》,开头说明——
寄题京口范南伯知县家文官花。花先白,次绿,次绯,次紫。《唐会要》载:学士院有之。
——可见这种植物在古人心目中,颇有艺术品味和世俗地位。宋徽宗时代有一位优秀的御用文人叫慕容彦逢,曾作《贡院即事》诗说——
文官花畔揖群英,紫案香焚晓雾横。
十四年间五知举,粉牌时拂旧题名。
——贡院是古人举行乡试的地方,南京的江南贡院至今尤显文雅肃穆。诗中一句“文官花畔揖群英”,与唐代学士院里的植物遥相呼应。
大约在东汉集结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说,当年神农尝百草中毒,曾吃文冠果自救。算得一种药品。明代文豪张岱则在《陶庵梦忆》卷四“方物”中记载了一些地方的美食,其中山东是“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但这东西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以好吃驰名呀?今天又有些地方在种植与推广文冠果,介绍说,其果仁吃着有点核桃味,并不太吸引人。主要还是用于榨油。因为这种中国独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果仁含油量竟达60%,而花生才不过40%!早先贫困年代,陕西延安一带农民,常食用文冠果油,而今已经淡出生活,可见其做菜口感未必很好。
明代大学者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介绍说,“文冠果生郑州南荒野间,陕西人呼为崖木瓜……子中瓤如栗子,叶微淡,又似米面,叶甘可食。其花瓣甜,其叶微苦”。可见古人眼中的文冠果,主要还是一种野生植物,百姓并不指望种植它以使家里出个当官的,或用于采食。它不但移栽成活率很低,而且满树开花之后,结果很少。若非历代文人对这种树寄予特别的希望,它就只能在恶劣土壤环境,继续高冷而寂寞地生活着。
唐山市滦南县青坨营镇姜六庄村,有一棵生长了五百年的文冠果树,现在被奉为神灵。过去它并不招人注目,只是用来挂钟。可以肯定地说,土著们并不清楚文冠树在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分量。这也导致文冠树“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野生的继续扎根贫瘠土壤,“家养”的除了在贡院、寺庙等重要场所,甚至跻身皇宫——康熙年间建造的宁寿宫里,就有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