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讲义》读书笔记P1
本周所阅读的是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这本书在我看来的亮点之一是语言很精练,例子很经典也很充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看黄廖版本的现代汉语,总觉得有些语言相对来说比较晦涩、啰嗦且枯燥。(我很喜欢之前看过的黄炜版的《现代汉语》,但是总觉得这一版本过于简单,更类似于大纲。)朱德熙先生由语法最基本的部分讲起,即语法单位。在第一章里,他介绍了四级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以及句子,每一部分都有相对于基础知识(黄廖版《现代汉语》)而言的拓展。
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自然要兼具形式与意义。对于语音系统来说,其最小的单位是音位,但是它不具备意义,不能称之为符号。而在语法系统中,最基本的符号是语素,其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之后分别介绍了自由(成词)语素/黏着(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在这里他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即“汉字替我们做了分析语素的工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汉语里,一个音节往往可以写成好多个语素,而汉字恰好体现出不同的形式,这也完美地证实了符号是兼具形式与意义的观点。
第二小节介绍了“词”,什么是合成词、单纯词。在这里给词下的定义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的语言成分”。从这一概念展开,朱德熙先生提出了三个方法来判断词和词组。第一个是从“能独立活动”来看,即是否能够独立成句,但是这一方法因为汉语中的虚词被否定了。我们不能否认以黏着形势出现的虚词就不是词了。一些由自由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如“小学”“白菜”“铁路”等,若是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它们是词组也是不合理的。第二个方法是看语言成分的活动能力,即是否能被替换,这个方法和判断语素的方法接近但是也是不合理的。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无法给词的活动能力划分一个明确的界限,即无法明确一个词到底能替换多少个词才算是活动能力强。第二个原因有些活动能力很强的自由语素能组成词如“牛肉”,你无法说它是一个词组。最后一个方法是拓展法,其实质是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这个方法离合词能轻而易举地反驳掉。究竟如何判断词和词组呢?朱德熙先生举了几个特殊的例子,如“看见”可以插入“得”或“不”、“报纸上”可扩展为“报纸和杂志上”,这些便都是词组。
说到词组(句法结构),本书则详细介绍了词组的几种类型(根据词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划分):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联合结构、连谓结构,以及层次分析法。(在所有北大的相关书籍教材中,动宾、中补称为述宾、述补,这也是我比较烦的部分,北大的现汉很多知识和黄廖版有出入。)
最后则是介绍了句子,其定义是前后都有停顿且带着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在这里补充的一点是句子前后一定要有停顿,缺一不可。从结构来看,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功能来看,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称呼句以及感叹句,这里的称呼句我认为可以归类到祈使句里。称呼句的作用是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如“同志们!”。那么引起注意的下一步一定是要对这个人说些什么(或者说让这个人做些什么),其作用也可以归类于祈使句。
本书理论性较强,与之前阅读的《汉字里的中国》相比可能不是很有趣味,希望之后的阅读能获得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