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有余经典不足——红海行动影评
影评随笔/游子路/2018/02/19. 《红海行动》很好看,但不是一部可以好到四星以上的经典电影。这句话不矛盾。 一如漫威的工业流水线作品,他们的每一部虽然都很好看,但也仅是及格而已。 《红海行动》作为华语最好的战争电影之一,已是足够优秀但离经典还缺一步。


所谓优秀电影,是它的制作水准可以称作是目前国产现代战争电影的巅峰制作. 单纯就电影剧情来说: 北非政变我军撤侨和蛟龙营救行动,异国战场残酷血腥真实,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并没有遮遮掩掩。简单而直接的展示行动全过程,一气呵成毫无拖沓,120分钟的枪战密集到你无法喘气,热血燃烧燃遍全场 从电影本身来说: 画面大气精致,音效震隆,3D特效子弹穿面而来,炸弹爆炸弹片横飞身临其境之感,蛟龙特种队的花式强攻让我们惊艳到跪拜(巷战,绳索空降,突围反突围,狙击反狙击战,羽翼空降等) 血肉残肢横飞的电影场景处理,真实得让你不敢相信这竟是国产电影,至于真实,因为它没有陷于套路,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再扔回去炸死敌人?但也可能炸断你自己的一条手臂; 蛟龙特战队英勇神武,永远无敌模式,一个几个人便清洗敌方大本营然后全身而退? 但那是国产手撕鬼子电视剧类的导演自己意淫而不是战争电影; 被主角顶着枪的大BOSS会吓得屁滚尿流让喽啰们都放下武器然后让主角轻易离开? 但也可能是无人机还没看到敌人自己的动力系统就已被毁坏。 虽然,有几次悲歌响起时,队员们最终也奇迹般地找到办法突破重围,但也不能忽视他们伤亡惨重。 于是它可以称作优秀电影, 可它成为不了经典电影。 因为红海行动很难引起人们精神上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共鸣。 说到底就是没有触动自己内心心底的那根神经。 虽说有几个场面激起了人们的热血与爱国情怀,但毕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民,这种情感很容易被激起。而很多观众应该早已发现,这部电影浓缩了很多经典电影的经典之处.激烈的巷战不输给《黑鹰坠落》,八人组成的蛟龙突击队去营救一个中国女性和《拯救大兵瑞恩》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战场上的血肉残肢给人的冲击和对残酷战争的认识与《血战钢锯岭》又是何等相似。 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些电影能成为经典靠的可不只是上面说的这些,《黑鹰坠落》的所演绎的战友情深让人在残酷中落泪; 《拯救大兵瑞恩》通过对士兵个体的刻画让人们对战争对人性进行追问; 《血战钢锯岭》是个体对信仰的坚守。 总之一句话,它们都引发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对自己的审视。 可《红海行动》呢?战友情有表现,人性细微之处也有表现,甚至连执着与信仰我们也可略窥一二。 可这些却都不突出。 网评许多人说它突出了团队精神,可哪一部优秀的战争片不是这样呢? 或者换一句话说,它少了一点自己的东西,除了爱国再难以带给人更多思考。那么,再怎么激烈真实而紧凑的战斗场面也不能使其成为经典,充其量是优秀而已。 虽说引起深刻思考确实不一定要着重笔墨去描写一处,优秀的评鉴家就算面对尘埃也能让思维飘向远方。 但不能忽略电影是面向大众的,就如同一篇详略得当的文章总是更能吸引普罗大众。 这部电影对战争的诠释是目前国产之最佳,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战场残酷,血腥真实。 但我这篇文章强调的是电影若只是诠释战争本身而没有将更深的内核传递给观众是不够的,就说本身的这次蛟龙营救行动,也是瑕不掩呲。 就如同写实派画家若只是强调真实那和照片有何异。 艺术总应源自真实但应该高于真实。 所有的战争题材影片,一个必要的原则是必需是反战的. 但要反战,那就需要很严谨的内在行为逻辑,以及影片中人物性格的铺陈。在这些人物的基础上,再展现地狱般的战场和营救行动,才能达到这个反战的效果。 带着这样的角度,来看《红海行动》,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修罗场一般的末日图景,残酷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内在的行为逻辑呢?导演的诉求呢?通通被放弃了,所有人都被设定为拥有着家国天下情怀的特种队员。 为什么要这么设定,我想林超贤导演很明白,因为这样最直接,并且规避了政治问题. 《红海行动》改编自2015真实的也门撤侨事件,但是真正的撤侨事件是没有发生一枪一炮的冲突的。所以如果照着实际来拍,想必观众也是不爱看的。于是把故事背景改到了非洲北部伊维亚共和国,这样一来,一切就都解决了。 那么问题也来了。这便成了假想敌的故事。 当然,假想敌可以有,不久前韩国的《铁雨》不就是虚构了朝鲜的核战争吗?对比《铁雨》,来看这假想敌的设定,是不是什么都明白了。 即使是假想敌,那也要遵守基本法不是?一个士兵,就可以代表国家行使一切行为吗? 最后的抢黄饼行动(脏弹)画蛇添足,靠着张译的一句台词“我自己扛”,看似化解了这种问题。事实上,这不过是强行拔高人物形象与强行爱国的尴尬设定。而在电影中,这样的行为并不止一处. 首先,这个行动本身是一场营救,围绕着营救而展开的行动就是救人而已,不可以将行动以外的事件而致自己于感情用事。特种队员在战场上的任何行为都是要得到上级的批准才可以行动。当叛军的子弹划过自己的头盔时就可以忘记“营救行动指南” 这才能突出主线人物的矛盾之处,矛盾产生的同时就可以加深思考的深度。 结果因为大家都很有家国天下的荣耀心和责任,就盲目的感情用事擅自改变营救行动的核心目的性,导致了事态往越来越严重的深渊滑了下去。出现以上这种无法理解的行为逻辑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物性格的铺垫不够,也就是文戏孱弱,这是剧本的短板。
最后来阐述下本片的导演----林超贤 香港导演北山的林超贤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一个香港人,连拍两部政治形态叫好又叫坐的大片,实在是电影手艺高超。能拍出《证人》《线人》《激战》《湄公河行动》等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的导演,在刻画人物和故事细节处理是出了名的高手,每一部都是经典之作. 可是在2017年最大投资的《红海行动》中,文戏看的叫人有点尴尬,全程动作戏压缩文戏空间,特有为了枪战动作戏而来的营救,大概是为了中国海军支持(意识形态)而选择的文戏删减法吧。 不过林超贤导演依旧是华语战争动作片领域最好的导演之一。 电影《红海行动》是林超贤导演的电影生涯中付出的最辛苦的一部戏,没有林超贤导演就没有《红海行动》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