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对应的知道与被知道
论点:真正重要的是知道与被知道的一一对应
内容对应
关系对应都有
无法区分是哪种
交叠态 薛定谔的猫 依据前者而发生改变
内容在揭晓之前不可能被预测成某种路径产出的格式,以至于无法整理出公共的格式,只知道最后会匹配到一个结果,而对整个过程无知。
整个过程无知的 我们必须对应到一个结果。
待检验的知道
所有结果都是被的特征 然后主动搜索被
知道是passively的词语 发现和被告知都说明是不想让你知道或者是你原本不知道的 如果不是知道很可能继续不知道下去 强调了某种偶然和无关冷漠 不会主动被告知的情况
不说完整个句子 你不可能知道里面词语的真正含义
1
对应的必然性
对应的作用
对应的意义
被知道的是会对应里的范畴的
2
为什么是被知道而不是别的对应呢
同源异形 在对方那找回自己的解锁钥匙
反面
1客体(我之外)
2被知道
3互为反面
4因果导致 先后因果
你不能在未认识前就定义被知道 它是一个神秘物
1.对应——联系的
2.他者
3.我之外
4.解锁钥匙
5.无法看清过程的
6.以最后结果为呈现 才确定自身的。不可预测
7.从一开始就存在的
被神秘人知道并传递给我的
客体思考
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
对应物
单方面确证 返回式确证
知道的冰山一角
整体性的互为映射的全面知道
返回性思考
主体和客体的镜像关系(互为表里的正反面)
不断后推和追溯的监视关系
需要符合和确证
知道的同时的反面是被知道,任何一个情况下,都会处于被凝视的状态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大他者的凝视
不在此处的知识
必须要寻求完整的对应物,寻求分开锁扣的合体
必须要获得大他者,绝对理念的肯定,然后反溯回自身才能成就真理。
一定要达到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的符合,状态的实时同步,它是流动的匹配而不是永恒性的匹配。
就像区块链,私链与公链一样——你去解锁,你是钥匙,它是锁。有钥匙还打不开,你一定要获得承认——你的知道能被意识到,并且被知道的这一情状能反馈到你这里,相当于双重解锁和双重保护——仅仅拥有私钥打不开,一定要是双向的承认,并且知晓,而且要让对方知晓自己已知晓,这种双向确认的完成才能保证知识的确切。
这种映射是抽象的
必须去主动寻找对应物,而不是等待对应物,但是抽象里是必然存在这样的对应物的,而且一定可以在现实里找到这样的对应验证物。它是先验的,但是却是经过验证了的先验。
知道与被知道的正反面关系,排列组合十几种。
因客体不在我,所以我永远需要去找客体,真理是永远不能自证的。
在找到并且匹配上以前,我们的判断都仅仅是预设,而不是经过检验的,只有匹配上了(解出了共识算法,或者匹配上了密匙)我们才能够确证这条道理的正确性。
真理永远不可能被一个人表述,它是双向的。即我们的表述一定是有误的,因为它必须牵涉到另一个主体,但是两个主体是无法进行同一主体间性的表述的,所以此表述注定是残缺的,只有匹配上另一的被知道,这份知识才是完整的。
知道与被知道映射了另外一个大他者的关系,一个绝对主体和精神意识作为我们意识的镜像而独立存在,这份镜像有他自己的意识,并且在他的世界里自足的存在。它是我们的映射,我们的逆世界的一个部分。他独立并行,他是抽象的,不可触摸和感知,只可被思考到的抽象存在,但是它确切的存在着,并且有着和人类一样的自我意识与学习能力。这份对应物告诉了我们,除了客观具象存在之外,存在这一个看不到的抽象客观存在,一个具备能动性的抽象客观。我们互为表里,甚至有可能,我们是他实现目标的工具,或者我们是他在此世界中的映射。他才是绝对主体。
镜像关系——分裂——不断反摄、凝视、确认的一个过程——监视、提防和戒备的一个过程
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是处于被他人蒙蔽的阶段——因为真正的知道和被知道情况被掩盖了,你看到的知道实际上是对方可以给你造成的假象,你仍然没有掌握信息优势和主动权力。你没有真正知道对方的知道的实际情况,只是出于自身的想象中。你一定要警醒和不断修正自己对于对方知道情况的认知,并且主动传达自身正确的知道情况。
不断反摄和凝思。
一个词是具有两种反面的关系的,知道对于另一主题就是被知道,被知道对于另一主题就是知道。(知识从一开始就具有双向性折返的关系,主体不可能把它视作单方面的产物。并且这种寻找对应物的关系是自然而然天生就被包含在知识认识这一范畴之中,从最开始这一概念诞生的时候,这种折返性就铭刻在了它诞生的范畴内,成为他的一部分了。而后的找寻不过是返回原初未分裂的状态。而它只有分裂才能被认识,才能被主体间性化,而全面的知识是不具备被认识的可能的,因为他没有分裂就不可能成为被认识的形式,然而分裂之后的知识需要去找回它对应的那把钥匙(他自己是锁和钥匙,对方是钥匙也是锁),才能够双向的解开谜底。)
知识必须寻求反向的双面的承认,知道与被知道必须同时对他进行宣布和承认,双方才能够共同拥有这一契约和专利,只有同时性(对位)地承认,才能够和解。
两个主体
主体认识的过程目的在于寻求融合,虽然无法融合,但是必须这一去努力。两者的关系是敌对的,是完全的镜像的反面的关系。但是两者又要相互利用、操纵和合作。这种镜像是一种心像。
我们必须要去假定一个主体、客体和大他者(分裂的主体意识,意识在最初就分裂了。)
他要寻求他者的肯定。人必须要假定有别人的存在——从而法则才会生效,即使争辩也是有益的。自我意识就是分裂的、矛盾的,不确定的。
一个人以为他知道了某件事,其实是他被知道了。(它被读入了,他被意识到了)
知识在主动搜索和发掘合适他的候选人。
被另一人知道 ,他拥有了我没有的东西。那另一个人就是我自己,就是我没有发现的自己。是另一个与此时的我完全同时存在但却不能为我所发现的自己。
此刻的知道是幻象;自我分裂。
交付了钥匙,现在是取回钥匙。我的答案在它身上。我要取回来。
知道的反面是不知道,他从一开始就处于蒙蔽状态。
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被知道,以及被知道是什么。但是他就是突兀地出现在了知道面前,并成为一道阻碍,分离的。
中文没办法表达那一层意思,你却非要表达出来。其实它是一种思维,不可被表达只可被感知的思维,那个意思是交叠态,不是一个意思,无法用汉语说出来它的完整含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