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影评
温丝莱特和莱奥纳多再聚首演绎爱情之后的生活——婚姻。当初的浪漫爱情到了现在现实了许多。现实同样是无奈的,当初的反抗看起来红红火火,相当完美的诠释了爱情的忠贞和梦想。而如今在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他们的家庭虽说相对富裕,彼此相爱,却又不得不相对现实的某种缺失。女主人公同样的抱有生活的梦想和浪漫情怀,男主人公也肩负了家庭的责任,在爱人的鼓动下,也打算改变对现实的忍耐——于是双方重又燃起了革命之路,打算去过属于他们梦想的生活——到巴黎去冒险,追求艺术家的生活。而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一次看似偶然的意外将电影重又变成悲剧,女主人公流产自尽。回忆起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那种悲剧壮美的结尾,该部影片的结尾似乎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与为爱情而献身的jim相比,女主人公的死诠释了什么呢?rose当时活了下来,然而在和jim结婚以后却不得不面对家庭主妇式的单调生活,之后遥遥无期的沉闷无聊给他们的爱情增添的气氛就缺少了那么多的和谐与美。
故事一开始就是女主人公对于演出的不满引致的夫妻争吵,这种争吵让男人无法忍受,生活还是要继续。俗话说:三十而立,男人到了三十岁生日时候,有了自己的孩子老婆,却由于对家庭生活的厌恶和工作的不满,产生了对于另外一个女人的冲动,和他酒后发生了关系。事后深夜他回到了家,家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女主人公决意改变现实生活,想起结婚以前他们在一起时男人说去巴黎的场景,她想到那里去实现自己对未来更好的安排。男人因为工作的升迁而放弃了这种想法,最终导致了女人的死亡……发人深思。
女主人公在生活的不满中萌生的一种改变生活实现梦想的冲动。说是冲动,也许带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某种深思,她要寻求改变,以求重新回到对于爱情美梦的追随。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男人时,男人开始感到惊讶,说不过是当时求爱时候一种说笑罢了。女人说我了解你,你是最完美最有梦想的人,不能因为生活而受到压制。她愿意到那边养活男人实现自己的艺术家梦想。男人感受到了女人的爱,大受感动,决定顺从女人的心,放弃自己早已厌倦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家前往巴黎。巴黎是爱情的象征,在经过战争的摧残,这个地方物价不高,生活成本也小,女人认为自己到了那边美国方面提供的工作完全可以做到衣食无忧,同时实现生活的改观。这种设想不能说是一种奢望或不现实。现实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他们经过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
而其后,男人决定放弃工作的那份洒脱,让他意外得到一份奖赏。上司夸奖了他本来打算放弃工作的那种胡说八道带来的良好效果,表示愿意给他丰厚的奖励,帮他事业再上一个台阶。上司知道他想辞职,说了一句也许很多人不会在意的话,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要因为私人问题而放弃这份闯荡事业的前程啊。他思考着,也许认为他可以挣更多的钱,也许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不忍冒险。他让这个女人重新受孕难逃,最终女人不忍面对这个现实,决定堕胎时候,他们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争吵,男人顺势取消了巴黎的计划。这个计划从产生到结束,也就亲手粉碎了女人对于改善生活重现爱情梦想的尝试。在她决意坚持前往巴黎的计划时,男人说了一句狠话,认为她完全是没事找事,破坏家庭气氛,说可以找个精神病医生来给她看病。女人完全意识到了她的想法已经失去基础。也许男人当时拒绝她这一要求,女人未必会受到如此大的震动,吊胃口让她感受到了太大的挫败感。也许她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幻灭感。也许未必如此,女人只不过从事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她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生活,生活没有滋味。她作为一个话剧演员,到处也有想要实现艺术上的飞跃,想要依靠艺术摆脱生活的不足,而生活的不足让她无法容忍,可得到的是什么呢?丈夫也很爱她,孩子也很健康,家庭生活却没有想象的幸福。虽然在别人看来他们一家已经相当完美,但是争吵以及难以透彻的理解对方的心,也带来了无数次争吵。爱情不能摆脱一时的孤寂。男人在无法摆脱这种孤寂时候,和一同事发生了关系。而女人在被拒绝之后也感到了生活的无望和不被理解。也许不缺乏物质上的满足,可是精神上的缺失,对于改变现实的冲动,让她还是不太安分。来自爱人的打击也让她无法释然,最后还是因此出轨,一对夫妇朋友中男方对她的暗恋她是明白的。同时她没有一点表示,而当男人在她最绝望时候和她发生关系,她还没有拒绝。而男人表示爱意时候,她觉得没有什么惊奇的,爱情已经不能释放一个人的孤寂。这是最大的绝望。两个男人爱她,而同时又不能理解和满足她。事实上她在追求什么?疑惑在逃脱什么?她的心是真实的,脆弱的,以至于无法在这个世上生活。这里有太多的牵绊,她已经因为她的追求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结果。她不能做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在一对老夫妇带着自己的疯儿子过来做客时候,男人和疯子发生了争吵。一个疯子不合时宜的介入到了这场本来就没有结果的争论中。结果也被认为是完全疯了病了被赶走了。男人歇斯底里的苍白的辩解和女人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相比于男人的心虚,女人的平静决绝而有力,绝望而又镇定。也许她已经认定那次受孕是一种阴谋,爱情遇到了阴谋,让她产生了报复心理,她先和暗恋她的男人发生关系,后又拿出那次争执不下的流产器具自己动手,因此导致了大出血,很久以后才打电话寻求救援。电话过去她已经昏迷不醒。男人在最后自责不已。两个男人见证一个心爱的女人的死亡。对于死亡需要沉默,他们都没有说一句话,男人狂奔回家,路上灯光昏暗,他到了家带着孩子搬到了另外一个街区,离开了革命之路。这是一个失败的结局,一场看似意外又带有必然的悲剧。
温丝莱特的表演可谓精湛。从不满,到期盼,从筹划到失望,争吵的激烈,内心的冲突,梦想破灭后的平静,死亡的决绝。绝对到位。人们对于悲剧也许有太多的反思,认为问题需要解决,角色性格需要完善。可是撇开他们具体性格的缺陷不管,换一个角度来看,男女主人公都是现实中普普通通的一员,都是兼顾现实和梦想的人,都是你和我,都是一个很难说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不幸的人。可事实是要么要让他人承受不幸,要么要让自己承受。生活的悲剧在于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性格,准备什么样的反抗,都带来殊途同归的结果。有些看似悲惨而壮美,有些看似平静而深处激流涌动。故事结尾一对老夫妇在聊天,那个老头已经不能忍受老妇的唠叨,索性关了助听器。那对看似也很幸福的另外一对夫妇。面对生活十分妥协,安分守己,同时内心空虚寂寞。女人在听说女主人公前去巴黎,竟忍不住泪流满面,男人暗恋女主人公,同时也要维护着他的家庭。一种只有形式缺乏内容的生活。在我们的女主人公发誓改变这种现实时候,也许她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进入另一个牢笼。她认识到了婚姻和现实给她带来的绝望乃至是无法反抗的。她在和那个男人发生关系之后,本来或许他们能在一起,那个男人帮她实现她的巴黎之行,实现另外的理解她的那种爱情生活和艺术上的追求。而事实上是,她完全意识到这于事无补,她看到的更深。她不会再次抱有这种不切实际的美梦。爱情的冲动和幻灭只有一次,正如生命只有一次。她无法像那个男人一样背叛自己的情感,感情出轨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她平静的接受丈夫对于婚外情的坦白,显然已经没有了那种精神实质,只有夫妻本分形式上的生活。她也打算放弃这种实质性的幸福感,原因在于不得不放弃。她的生命的内涵从此也就消失殆尽。到了最后,她决意放弃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正如那个疯子发疯的喊道,我已经说了太多的对不起,不过有一个东西我可以庆幸,我不是那肚里的孩子。也许疯子是对的。他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女人的知己,一个不甘于生活空壳的自由的精灵。她是悲剧的,在于她爱这个孩子,她也在和爱人的争吵完全表明了这一点。她爱孩子胜过自己的生命,如果打算亲手终结了孩子的生命,也就不需要顾及自己的了。
我们可以说,她为了生命而同时消灭了自己和后来者的生命。如果存在主义者宣布生命没有任何意义,存在的只有存在者。尼采说要让这生命再来一次的话,无数次轮回其实依然在她的决绝中放弃。她没有尝试另外一种看似充满希望的生活或爱情,也没有尝试孩子式的年轻的未来。未来起初靠争吵争取,其后靠计划争取,其后靠行动争取,其后靠变节争取,或者说全部靠希望争取。而希望最终在这种争取之后变成绝望,无法争取归于绝望,那留着生命的躯壳有什么用呢?引申开来,她的快乐不是在世的,她的堕胎作为反抗寓于世而又超世。她虽没有完全故意自杀,从佛教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对的。她无法涅槃以求超脱于轮回,注定要忍受地狱之行。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之后要忍受这种爱情向现实的转变。要让他们改变自己以对方作为自己行动的尺度。正如剧中人物一样,男人赚钱养家,女人相夫教子。本本分分,一切安排在传统儒家的伦理分工当中。从基督教里来看,也不过如此,你爱对方,就要懂得付出。竭尽所能实现你的爱,也就是对于家的责任,对于邻里的周到。正如儒家的克己复礼一样。然而这一切看似规训生命的教条又无法让人内心得到充实的安慰。也许可以得到安慰而必须改变自己。可是与这种道德伦理宗教相比,她此时的内心感受或者以生命长期诠释的内心却不能忍受。
尼采说,道德是反生命的,也许他的对的。无论道德,哲学或者宗教,都是颓废的弱者宣言。相比于人生来说,她就要奋起扬起生命力的创造欲望,她就要敢于尝试!作为女人,同时她又有着弱者的敏感和脆弱。她的生命力表现在和丈夫的争吵中,表现在前往巴黎的冲动中,而最终表现在她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般的静寂中,表现在她亲自结果自己的决绝中。拨开一切偶然的命运,我们看到了一种必然,一种悲剧的宿命,一种没有幸福结果的幻灭。如果生命是快乐的,正如女主人公一直寻找的快乐一样,她会再一次证明这种快乐就在扼杀着生命本身!生命在叔本华看来就是痛苦本身!而尼采的痛苦也许更甚一筹,他要让这种痛苦与快乐也要位居生命之下。如果生命本身陷入痛苦的长河里,那就要享受这种痛苦,如果生命注定是孤寂不被理解的,那也要肩负起这种孤独并欣赏自己的孤独。相比于尼采男人的意志,女人的柔弱的反抗也许是不成功的。她无法在完全丧失快乐的希望之后,还能创造生命的实质意义。她的反抗式的创造无果而终同时又心有不甘,带着对于生命的愤恨,她让生命被这种痛苦与快乐的心理感受所主宰。如果你要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有快乐的生活,眼下或者说过去以致将来,是看不到这种快乐的。生活的真实不过是在演出一场或喜或悲的戏剧。用尼采的话说,真实性是骗人的把戏,是赤裸裸的让人难以接受的。有些人说难得糊涂,不要拨开生活的这层伪装看到它的本质。叔本华沉浸于痛苦的禁欲之中,基督徒沉浸于对于天国的幻想中,佛教徒寄希望于涅槃以求超脱于轮回的痛苦中,儒家认为生命寄存于现实之中,也要乐天安命不要刻意回避也不要怨天尤人。现在的结果是,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生命提出了艺术的命题。相比于怨世之徒来说,尼采和儒家也许相对更高明一些。苦乐不能作为生活的第一前提。幸福寄寓于生命之中。而儒家要求克己复礼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生命的发挥。尼采的做法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生命力是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同时对于现实束缚的解脱在很多人看来又不可思议。
也许女主人公的做法缺乏理智,但是生命是艺术的,正如生命只有一次一样,岂能用理智一次完全束缚?女人在只有生命的空壳之后还能平静的生活,已经说明,她可以忍受这种现实,同时不再抱有热切的接近小资的幻想,这个基调是理智奠定的,但又有何意义可言,又有何幸福可说。理智功能再强大,也只不过影响对于生活的认知,通过态度情感决定人的生命过程。假如得到的内心反馈是极其消极的,理智也只能让位于更大的激情。激情不再,生命力也就消失殆尽。生命的创造欲望将自己表现为一次毁灭生命的冲动。一次次的结束自己,作为对自己最后一次的展示。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吗?
故事一开始就是女主人公对于演出的不满引致的夫妻争吵,这种争吵让男人无法忍受,生活还是要继续。俗话说:三十而立,男人到了三十岁生日时候,有了自己的孩子老婆,却由于对家庭生活的厌恶和工作的不满,产生了对于另外一个女人的冲动,和他酒后发生了关系。事后深夜他回到了家,家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女主人公决意改变现实生活,想起结婚以前他们在一起时男人说去巴黎的场景,她想到那里去实现自己对未来更好的安排。男人因为工作的升迁而放弃了这种想法,最终导致了女人的死亡……发人深思。
女主人公在生活的不满中萌生的一种改变生活实现梦想的冲动。说是冲动,也许带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某种深思,她要寻求改变,以求重新回到对于爱情美梦的追随。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男人时,男人开始感到惊讶,说不过是当时求爱时候一种说笑罢了。女人说我了解你,你是最完美最有梦想的人,不能因为生活而受到压制。她愿意到那边养活男人实现自己的艺术家梦想。男人感受到了女人的爱,大受感动,决定顺从女人的心,放弃自己早已厌倦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家前往巴黎。巴黎是爱情的象征,在经过战争的摧残,这个地方物价不高,生活成本也小,女人认为自己到了那边美国方面提供的工作完全可以做到衣食无忧,同时实现生活的改观。这种设想不能说是一种奢望或不现实。现实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他们经过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
而其后,男人决定放弃工作的那份洒脱,让他意外得到一份奖赏。上司夸奖了他本来打算放弃工作的那种胡说八道带来的良好效果,表示愿意给他丰厚的奖励,帮他事业再上一个台阶。上司知道他想辞职,说了一句也许很多人不会在意的话,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要因为私人问题而放弃这份闯荡事业的前程啊。他思考着,也许认为他可以挣更多的钱,也许家庭的责任感让他不忍冒险。他让这个女人重新受孕难逃,最终女人不忍面对这个现实,决定堕胎时候,他们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争吵,男人顺势取消了巴黎的计划。这个计划从产生到结束,也就亲手粉碎了女人对于改善生活重现爱情梦想的尝试。在她决意坚持前往巴黎的计划时,男人说了一句狠话,认为她完全是没事找事,破坏家庭气氛,说可以找个精神病医生来给她看病。女人完全意识到了她的想法已经失去基础。也许男人当时拒绝她这一要求,女人未必会受到如此大的震动,吊胃口让她感受到了太大的挫败感。也许她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幻灭感。也许未必如此,女人只不过从事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她已经无法继续下去生活,生活没有滋味。她作为一个话剧演员,到处也有想要实现艺术上的飞跃,想要依靠艺术摆脱生活的不足,而生活的不足让她无法容忍,可得到的是什么呢?丈夫也很爱她,孩子也很健康,家庭生活却没有想象的幸福。虽然在别人看来他们一家已经相当完美,但是争吵以及难以透彻的理解对方的心,也带来了无数次争吵。爱情不能摆脱一时的孤寂。男人在无法摆脱这种孤寂时候,和一同事发生了关系。而女人在被拒绝之后也感到了生活的无望和不被理解。也许不缺乏物质上的满足,可是精神上的缺失,对于改变现实的冲动,让她还是不太安分。来自爱人的打击也让她无法释然,最后还是因此出轨,一对夫妇朋友中男方对她的暗恋她是明白的。同时她没有一点表示,而当男人在她最绝望时候和她发生关系,她还没有拒绝。而男人表示爱意时候,她觉得没有什么惊奇的,爱情已经不能释放一个人的孤寂。这是最大的绝望。两个男人爱她,而同时又不能理解和满足她。事实上她在追求什么?疑惑在逃脱什么?她的心是真实的,脆弱的,以至于无法在这个世上生活。这里有太多的牵绊,她已经因为她的追求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结果。她不能做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在一对老夫妇带着自己的疯儿子过来做客时候,男人和疯子发生了争吵。一个疯子不合时宜的介入到了这场本来就没有结果的争论中。结果也被认为是完全疯了病了被赶走了。男人歇斯底里的苍白的辩解和女人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相比于男人的心虚,女人的平静决绝而有力,绝望而又镇定。也许她已经认定那次受孕是一种阴谋,爱情遇到了阴谋,让她产生了报复心理,她先和暗恋她的男人发生关系,后又拿出那次争执不下的流产器具自己动手,因此导致了大出血,很久以后才打电话寻求救援。电话过去她已经昏迷不醒。男人在最后自责不已。两个男人见证一个心爱的女人的死亡。对于死亡需要沉默,他们都没有说一句话,男人狂奔回家,路上灯光昏暗,他到了家带着孩子搬到了另外一个街区,离开了革命之路。这是一个失败的结局,一场看似意外又带有必然的悲剧。
温丝莱特的表演可谓精湛。从不满,到期盼,从筹划到失望,争吵的激烈,内心的冲突,梦想破灭后的平静,死亡的决绝。绝对到位。人们对于悲剧也许有太多的反思,认为问题需要解决,角色性格需要完善。可是撇开他们具体性格的缺陷不管,换一个角度来看,男女主人公都是现实中普普通通的一员,都是兼顾现实和梦想的人,都是你和我,都是一个很难说必然会给他们带来不幸的人。可事实是要么要让他人承受不幸,要么要让自己承受。生活的悲剧在于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性格,准备什么样的反抗,都带来殊途同归的结果。有些看似悲惨而壮美,有些看似平静而深处激流涌动。故事结尾一对老夫妇在聊天,那个老头已经不能忍受老妇的唠叨,索性关了助听器。那对看似也很幸福的另外一对夫妇。面对生活十分妥协,安分守己,同时内心空虚寂寞。女人在听说女主人公前去巴黎,竟忍不住泪流满面,男人暗恋女主人公,同时也要维护着他的家庭。一种只有形式缺乏内容的生活。在我们的女主人公发誓改变这种现实时候,也许她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进入另一个牢笼。她认识到了婚姻和现实给她带来的绝望乃至是无法反抗的。她在和那个男人发生关系之后,本来或许他们能在一起,那个男人帮她实现她的巴黎之行,实现另外的理解她的那种爱情生活和艺术上的追求。而事实上是,她完全意识到这于事无补,她看到的更深。她不会再次抱有这种不切实际的美梦。爱情的冲动和幻灭只有一次,正如生命只有一次。她无法像那个男人一样背叛自己的情感,感情出轨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她平静的接受丈夫对于婚外情的坦白,显然已经没有了那种精神实质,只有夫妻本分形式上的生活。她也打算放弃这种实质性的幸福感,原因在于不得不放弃。她的生命的内涵从此也就消失殆尽。到了最后,她决意放弃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正如那个疯子发疯的喊道,我已经说了太多的对不起,不过有一个东西我可以庆幸,我不是那肚里的孩子。也许疯子是对的。他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了女人的知己,一个不甘于生活空壳的自由的精灵。她是悲剧的,在于她爱这个孩子,她也在和爱人的争吵完全表明了这一点。她爱孩子胜过自己的生命,如果打算亲手终结了孩子的生命,也就不需要顾及自己的了。
我们可以说,她为了生命而同时消灭了自己和后来者的生命。如果存在主义者宣布生命没有任何意义,存在的只有存在者。尼采说要让这生命再来一次的话,无数次轮回其实依然在她的决绝中放弃。她没有尝试另外一种看似充满希望的生活或爱情,也没有尝试孩子式的年轻的未来。未来起初靠争吵争取,其后靠计划争取,其后靠行动争取,其后靠变节争取,或者说全部靠希望争取。而希望最终在这种争取之后变成绝望,无法争取归于绝望,那留着生命的躯壳有什么用呢?引申开来,她的快乐不是在世的,她的堕胎作为反抗寓于世而又超世。她虽没有完全故意自杀,从佛教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对的。她无法涅槃以求超脱于轮回,注定要忍受地狱之行。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之后要忍受这种爱情向现实的转变。要让他们改变自己以对方作为自己行动的尺度。正如剧中人物一样,男人赚钱养家,女人相夫教子。本本分分,一切安排在传统儒家的伦理分工当中。从基督教里来看,也不过如此,你爱对方,就要懂得付出。竭尽所能实现你的爱,也就是对于家的责任,对于邻里的周到。正如儒家的克己复礼一样。然而这一切看似规训生命的教条又无法让人内心得到充实的安慰。也许可以得到安慰而必须改变自己。可是与这种道德伦理宗教相比,她此时的内心感受或者以生命长期诠释的内心却不能忍受。
尼采说,道德是反生命的,也许他的对的。无论道德,哲学或者宗教,都是颓废的弱者宣言。相比于人生来说,她就要奋起扬起生命力的创造欲望,她就要敢于尝试!作为女人,同时她又有着弱者的敏感和脆弱。她的生命力表现在和丈夫的争吵中,表现在前往巴黎的冲动中,而最终表现在她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般的静寂中,表现在她亲自结果自己的决绝中。拨开一切偶然的命运,我们看到了一种必然,一种悲剧的宿命,一种没有幸福结果的幻灭。如果生命是快乐的,正如女主人公一直寻找的快乐一样,她会再一次证明这种快乐就在扼杀着生命本身!生命在叔本华看来就是痛苦本身!而尼采的痛苦也许更甚一筹,他要让这种痛苦与快乐也要位居生命之下。如果生命本身陷入痛苦的长河里,那就要享受这种痛苦,如果生命注定是孤寂不被理解的,那也要肩负起这种孤独并欣赏自己的孤独。相比于尼采男人的意志,女人的柔弱的反抗也许是不成功的。她无法在完全丧失快乐的希望之后,还能创造生命的实质意义。她的反抗式的创造无果而终同时又心有不甘,带着对于生命的愤恨,她让生命被这种痛苦与快乐的心理感受所主宰。如果你要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有快乐的生活,眼下或者说过去以致将来,是看不到这种快乐的。生活的真实不过是在演出一场或喜或悲的戏剧。用尼采的话说,真实性是骗人的把戏,是赤裸裸的让人难以接受的。有些人说难得糊涂,不要拨开生活的这层伪装看到它的本质。叔本华沉浸于痛苦的禁欲之中,基督徒沉浸于对于天国的幻想中,佛教徒寄希望于涅槃以求超脱于轮回的痛苦中,儒家认为生命寄存于现实之中,也要乐天安命不要刻意回避也不要怨天尤人。现在的结果是,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生命提出了艺术的命题。相比于怨世之徒来说,尼采和儒家也许相对更高明一些。苦乐不能作为生活的第一前提。幸福寄寓于生命之中。而儒家要求克己复礼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生命的发挥。尼采的做法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生命力是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同时对于现实束缚的解脱在很多人看来又不可思议。
也许女主人公的做法缺乏理智,但是生命是艺术的,正如生命只有一次一样,岂能用理智一次完全束缚?女人在只有生命的空壳之后还能平静的生活,已经说明,她可以忍受这种现实,同时不再抱有热切的接近小资的幻想,这个基调是理智奠定的,但又有何意义可言,又有何幸福可说。理智功能再强大,也只不过影响对于生活的认知,通过态度情感决定人的生命过程。假如得到的内心反馈是极其消极的,理智也只能让位于更大的激情。激情不再,生命力也就消失殆尽。生命的创造欲望将自己表现为一次毁灭生命的冲动。一次次的结束自己,作为对自己最后一次的展示。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