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找到你》观后感
选择与生命的两难
在影片最后结语的术语概念基础上,看选择本位和生命本位。
失去选择权和不选择的生命,只会造成悲剧和不由自主。
但无论无何选择,都得承受后果,哪怕付出生命。
一旦选择,就会错过部分(有时是很大一部分)生命。
这是一部悬疑破案的架构+紧张揪心的气氛+因人换述(回忆)的叙述+各人为进入(成为)一种角色(爱人、母亲、妻子、自立者)的选择,所昭示的命运结局。
1、朱敏和芳芳选择的命题是:如何继续成为母亲?。。实际要考虑和不断“被”考虑的是,如何保持选择权(自立于世,体现在事业和经济实力)?
2、李捷的选择的命题是:必须保持选择权。。实际要考虑和不断“被”考虑的首要生命命题是:何为母亲?
3、张博和田宁实践的命题是:如何做一个爱人?
(张博有余,田宁不足。芳芳家暴的丈夫已死,另一个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有钱变心追风逐月、但未见最后是否变化的朱敏丈夫王总)。
4、无论如何选择、如何基于生命
有一个真正的交点:“自由”的点。
就是那种“毫无戒备的、敢于付出生命的爱”。
这一点,芳芳、李捷、张博都做到了。
5、三女性和张博的选择,都是偏沉了:选择的结果力超过了生命承受度。
只是芳芳、朱敏、张博沉在一头;找到孩子之前的李捷,则沉在了另一头。
因此,这里讲述的,何止是当代女性如何定位、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之两难的故事,如何享受选择、又享受生命?就是男性,也不声不响地大大履历其中了。
几个交叉故事——
1、李捷坚持律师工作、不能兼顾家庭、丈夫离婚孩子频繁交给保姆、女儿被新保姆带走、历尽两天心力交瘁终于找回、找回母亲角色、家庭复合的故事
2、李捷的强势没有敌过婆婆的强势使得不做决定的丈夫田宁选择离婚开始新生活、却在一起找孩子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妻子内在的母性和女性重归于好的故事
3、朱敏全职妈妈却被丈夫王总出轨、律师帮凶几乎失去孩子抚养权、自杀未遂、而在找孩子的过程中领会母性的李捷律师反水建议中重获抚养权的故事(继续成为母亲)
4、芳芳背井离乡嫁入本地、却頻遭家暴、生下女儿而非儿子、先天重病丈夫弃手、自己一力死当、出卖身体、想给孩子移植器官、吃人剩饭、受人筹款、和新男友一起借高利债仍然不能维持、孩子被迫出院终于病故、丈夫追踪失手杀死对方、寻人带孩企图拐卖还债、带走了却带出感情想继续当妈妈、最终还回一死了之的故事。
5、作为放高利贷者、拉皮条的、骗钱的张博,遇见真爱(“我拿你当家里人”)、无畏付出、为爱借高利债/杀人灭迹/诈骗/拐卖(未遂)终于伏法的故事。
几点个人感想:
1、芳芳的剧情设计似乎偏极端、偏个案,悲则悲矣,如果能以朱、李的剧情为主体——她俩的情况遭遇,更符合当前城镇生活的多数情况,就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吧?过于悲催,反而失了日常性。
2、整个的冰糖葫芦,由李捷作为串起来的棍子。
但有一个情节:我没看出合适的讲述者,好像编剧或导演“硬插进去的”,就是第59分钟时“骤雨夜的珠珠之死”这段——之前芳芳打电话和这一截没有什么“合适的”过渡,要说是她的回忆,未免有些勉强。
不像其他情节,都有一个明确的回忆人或讲述者。看起来,这截只是为了给“被”出院后的一个交待,又是补白李捷发现“冰箱里的孩子”一个前因。
3、和解或换位:虽然芳芳使心机迫使前保姆摔伤孩子、但她能令孩子快速安静的天赋和看到完全不懂如何当妈妈的李捷,使她放弃拐卖初衷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把死去的孩子冻在李捷的冰箱?
李捷没有深了解她、没深度对话、经常批评,只有几次交流和爱护(开头芳芳来事了污裤子李捷一直帮助挡着行走、一起去海边并探讨李捷的离婚、芳芳帮她拒绝奶奶得探视……)这个转变的进程貌似忽略了——想知道,是哪个点使她转变想法的?只能说,是欲尽而中途折戟的母爱本能,超越了对钱(选择权的某种基础)的几乎同样苦逼至死的需求吗?
4、最感动的地方,在最后姚晨的跪地悔过,多重的悔过——对芳芳的未曾知遇、无意夺其病床、感谢她对孩子的关照、更多是发现了自己和芳芳在做母亲上的天地差距(她承认她骂的对她的确不配当妈妈)……
5、你,永远大于你(可能)的角色。但是,又无从脱离这些角色而在。
6、自由与爱、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