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
关键词:人类的野性、感觉、坚韧
人类的野性:阅读这本书是源于《荒野生存》,但不纯粹由于厌恶当前物肆横流的社会,而是像蜷缩久了,想要撑破皮肤的一种冲动,虽然最后往往无为而终,但那样的感觉时常光顾,不经想刨根问题,和书名恰好一个意思,野性的呼唤。
人类一旦剥离社会,放回原野,兽性即会迸发,不用教授便开始执行最原始的求生任务,只此一件事需要去做。巴克就是这样开始的,只需要活下来,必须要活下来,所以开始学习屈服拿棍棒的人、学习不受冻挨饿、学习击败其他的所有狗甚至是狼。这样一种深入骨髓的能力像是一大把错综复杂的根深深插入土壤的每一个间隙。时常我会想念,就像想念小时候游泳池的消毒水味道、樱桃泡水的寡淡、铅笔隔纸画在木头上的声音、闭上眼睛黑暗中的光影等等,即使我没有经历过原始的丛林,我知道危机四伏,但像是儿时的念想,仿佛总是在时不时的唤我。若是重回荒野我必然必死无疑,但谁又知道呢,说不定我会和狼搏斗,为了活下来。
不知道野性是否还能发挥用处,在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远古时那些为了生存的诡计,现在已另作他用,《瓦尔登湖》中说衣物的用处是御寒、食物的作用是果腹,那是否诡计便是为了生存?如果这样去践行,这个世界便要空无一物了,一切文化、艺术、道德等就不复存在,老实说我不知道自己在向往瓦尔登湖的什么,抑或是荒野里的什么,植物的根茎?面包?不经烹调的动物?,若是执着要个答案,我只能模凌两可的说是“真相”,那让我对物质精神构建的社会的怀疑,和那一口野生苹果的引力,抑或是像《2001太空漫游》观影者看到最后那块石碑的瞬间,好像都埋藏着真相。真相给了野性残存的空间,至少相较在高度文明的纷纷扰扰中更难琢磨,空无一物的荒野更合适我们去挖掘。
感觉:
感觉和理性是相悖的,当我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时我通常选择尽量严谨并且理性,这样做是否真正为我带来益处我不知道,不过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感觉。《白獠牙》中对感觉的描写让我感到神奇。白獠牙从幼犬慢慢成长,一切趋利避害的行为作者都更多的将它归功于感觉,对光有探索的感觉、对能匹敌的野兽有极力征服的感觉、对直立行走的人有害怕的感觉…这种感觉模糊,但却是真实存在,通过一次次实践去将虚幻的感觉踩踏成脚下的实土,这样的感觉作者认为来源于古老的深入骨髓的传承。我一直以来认为理性比感觉更受用,各种分析方法、理论公式令人趋之若鹜,人的一生有着大大小小的选择,我都尽量用最理性的方式去寻求答案,以求的最优解。但从未去深入思考感觉的作用,这个古老的魔法如今是否黯然失色?这我不知道,不过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风潮洗礼着整个人类,一切看似都在向终极理性并拢,通过计算机的梳理,一切将要变得尽然有序,如《美丽新世界》描绘的那番,毫不夸张。这样的有序终将形成吗?我的感觉相信不会。
坚韧:
© 本文版权归 社会学生_Aviv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