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婚恋的一些随想
昨天跟一个高中同学聊天,她说:“现在的人都不太愿意结婚”,但是在国庆期间已经开始相亲了。一方面不想结婚,另一方面迫于家庭的压力、或者依然追求幸福希望找到那位Mr.right。这应该是大多数大龄单身女青年的日常纠结吧。
男生和女生,每个人不想结婚的原因各不相同。
于男生而言,成家不只多了几个身份:丈夫、父亲、女婿,还意味着多了许多责任,从此就不能一个人仗剑走天涯了,得拖家带口;你最好有房,不然何处安放我们的躯体;还要准备好足够的票子,婚礼、生娃、养娃都需要白花花的银子啊;除了照顾自己的父母亲戚,还要关照妻子的父母亲戚。不过,从此你的余生多了陪伴,忧伤倾诉后减半,快乐分享后加倍,一起煮饭、一起散步、一起一起看电视,也许偶尔会有点小吵小闹,但家比以前一个人的时候烟火气多了去了。
女生往往比较感性,追求精神上的契合,相同的三观,几个共同的兴趣爱好,说到这个,有一些爱好是大家普遍都有的:听歌、旅行、看书、美食、烹饪。还有有话题可聊,不然回家大眼瞪小眼多尴尬啊。当然光有灵魂不能当饭吃啊,物质条件还是要有的,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岁月静好。说了这么多,还有个最重要也是首要的因素:看脸。俗话说的好:女为悦己者荣,无论男女,对于相貌的挑剔简直出于本能。最近发现,星座匹配是判断男女是否合适的不错的方式,火土风水,不同月份出生的人自带不同气质,例如我大白羊大大咧咧、独立好胜,与同处火象的狮子和射手座比较搭。真的,白羊座的描述简直全面概括了我的性格,特准,以至于在帮好友分析恋爱战况的时候都会拿出这一招。

你看,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情况下,现代人的婚恋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上一个年代,婚姻还是挺传统原始的,我的叔叔和婶婶在结婚前就见过2次面,第一次男方到女方家看女生,第二次女生到男生家看下,然后觉得可以就摆酒结婚了,跟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一拼,演变到今天就是相亲了。不过我觉得相亲真的是有点尴尬,在相亲市场上的男女就像商品一样,标出价格和要求互相选择,如果可以,还是觉得自然交往来得纯粹,我们有共同的圈子、话题,相互喜欢对方自然而然的在一起。但是这个其实也很有难度,你的圈子得有足够多的异性,样本量大总是好的,其次有喜欢的人,敢于追求,再就是奏是那么巧,你喜欢的人刚好也喜欢你。而我向来暗恋惯了,害怕被拒绝,一直都龟缩着,就这样傻傻地望着他们有了女票,所以我真的是注孤生 啊。
国庆回家,又刷新了父母的婚恋观。“25岁之前女生还可以挑别人,25岁之后就只能等别人挑了”、“再过两年,你就25/26了也该结婚了吧”、“31岁在广州有房又怎样,还没结婚,怕是嫁不出去了”。听到这些,表面沉默但内心真的是一堆话在反驳,哪掉下那么一个男的跟我结婚啊,有房还要嫁人干嘛,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多姿多彩好吗~当然,我已经预感到过两年还是单身的我回家将面临的处境了,要不到时就死赖着不回吧,他们就只能电话里唠叨唠叨,然后过了30估计就放手不管了。
话说回来,人的心境真的会随着年龄和经历而改变,犹记得大学毕业时高喊着:单身万岁,那时年轻向往自由,还想学人来个旅行gap year,最后就瞒着家人悄悄去了凤凰古城义工旅行20天,依旧一个人,比起15年的厦门义工却多了许多孤独。更糟糕的是余额告急,支撑不了理想,最后还是坐火车回广州找工作,再后来,一起合租的同学相继回家,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多自由啊,想去哪去哪,爱吃啥吃啥,可以窝在被窝里玩手机,也可以在书桌前看书,难过时就抬头望望天空,想诉说时就找小黄。我在墙上贴着各种照片、买了绿萝、也有叫小黄的香蕉玩偶,努力让房间更有生机。刷着朋友圈中同学们的结婚照片,为她们找到了归属开心地想哭,实在想找人聊天了,庆幸还有2/3个同学,也不敢翻同学记录,以前上学的日子是多么快乐啊,身边有一拨同学,可以肆意聊天玩耍,但工作后还能有交集的又有几个呢,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各自成家,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最后就淡了。

在我看来,生孩子真的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我跟我妹是顺产的,但我弟就把老妈折腾惨了,赖在肚子里不肯出来,最后要剖腹产,想象一下一把刀划过肚子的画面,好可怕啊,“不痛吗,现在还有疤痕吗”,“痛啊,但也得生,这是每个女人必经的历程”,这也是为什么比较心疼老妈的原因。雅姐怀孕的时候,我经常跟她视频,“你会怕吗?”,“不会啊,怕什么”。孩子出生十几天后,雅姐诉说当时候真的是想死,很痛苦,我厚脸皮的认了干妈,干儿子挺争气,顺产,雅姐的脸上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其实我挺喜欢小孩的,每次看到小屁孩就会不自觉想逗她,祖国未来的花朵还是很可爱的,他们天真单纯、无忧无虑,但是在城市抚养小孩的成本是真心贵啊,而且万一来到这世界上,注定要体验各种酸甜苦辣的,说不定她也并不想出来呢。说到这里,就顺便提下中国的生育政策吧,50年代需要大量的人口建设新中国,也差不多是爷爷奶奶那一代,基本上每个人都是5.6个兄弟姐妹的,于是中国总人口从1950年的5亿增加到1980年的10亿,一看,哎呀妈啊,不行,人太多了,一家只能生一个,超生打胎的都要罚款,已经7月的胎儿也强制打掉,“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还仿若昨天。后来,50年代出生的那拨人老了,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消费后劲不足,是时候产生新的韭菜了,16年开始就慢慢全面二胎。

但是,我想说,人是一个生命,他有思想有感情有喜怒哀乐,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人道了。不过站在国家民族的角度,倒也能理解,毕竟如果毫不控制,形势必定更加严峻,只不过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时候能不能多一点人道主义关怀,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和配套设施,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放开市场化的,例如托儿所,伴随市场化的后果是价格上涨,在广州,一个小孩在幼儿园一个月需要2000+,这还没算吃穿用度、课外培训的,就算是老家偏远的小镇,私立幼儿园也要1000多了,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如何承担。
但是我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不同层次的人的生育理念是不一样的,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上班族,认为只生一个甚至不生,而大多数的老百姓、或是比较偏远的地方,他们仍然热衷生两三个娃,养儿防老、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存在,想必这是国家喜闻乐见的场景吧。

诶,我是不是过于感伤了,不管结婚还是单身,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过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孤独,成家也有各种琐事,有句话说的好:“珍惜当下”。不管什么状态,过得开心就好,或许那个人正在来得路上呢,又或者,是我们不够优秀、内心不够强大,anyway,我已经做好被催婚、注孤生的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