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游民一个月
辞职后,我就拎着两个行李箱从一个乡下搬到另外一个乡下,开始了无业游民的生活,刚开始几天十分恐慌,到处给自己找临时的工作,再过了几天后,就开始享受无业状态了。
辞职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消费降级,之前给自己规定每天消费不能超过三十,记账一个月后发现这个预算想在魔都生活实在是太天真了,但是因为之前努力降低了消费欲望,所以现在每天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经常打开银行APP看一眼,不会有好多钱又没了的感觉。(整整一个月没有在淘宝买东西了)
每天干什么呢?睡很长时间的觉,发呆,胡思乱想,进入一个我是废柴极度丧的状态后我会告诉自己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然后就会逼自己出去找个咖啡馆或者肯德基坐下来看书。所以其实是在做点什么和躺平之间转换。还有就是找无业游民的朋友一起玩耍,先后去看了两个展览,然后就坐在吃饭的地方或者咖啡馆里聊天。就比如今天我们去了美国当代艺术馆看展,为什么去这里呢?因为这里集中了好几个展览都不要钱。一边逛一边瞎扯,从一点见面扯到七点散伙,同行的朋友,也是前同事说我们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不为社会做贡献。看展览逛公园蹦迪打麻将瞎讲话,如果建立一个学习营,肯定要被带走,我和薄荷大笑同意。
可能因为是一个gap month,其实并没有很大的找工作的压力,这一个月来我几乎没有虚无的时刻,虚无这种情绪似乎被短暂的孤独或者说是寂寞取代,但是一旦从床上爬起来,就会想办法浪费掉很多时间,有时候会有种错觉——不工作带来的自由会激发人的某些创造性,但是对我这种懒散又没才华的人来说,这种自由只能是一种纯粹的并不会产生什么附加值的自由,就瞎晃,偶尔会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不担心什么不欲求什么,很多焦虑都没有了。今天忽然想起阿伦特,也想起了亚里士多德,再次想到人应该如何生活,或许我还是要站亚里士多德要去追求fulfillment,但是这和享受闲散并不矛盾。写到这里忽然想起齐奥朗说过的一句话:无所事事的人比忙忙碌碌额人更能领会事物,并且深刻;因为没有任何俗物会限制他们的视野;生在永恒的星期天,他们会看——还会看自己看。慵懒是一种生理的怀疑主义,是躯体的疑问。所以生活或许就是去寻求一种平衡。想起以前和朋友去酒吧大家都跟着音乐在high,我当时就在想纯粹的快乐是可耻的,然后又开始批判自己这个想法。其实这种时刻是一种真正的浪费时间的时刻,走出记忆的阴影,摆脱对形而上的依赖(但并不是放弃思考,要放弃的是对其的绝对依赖),去真正面对此刻,去生活,去冒险或许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或许我很久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但是直到最近我才感觉自己在靠近。
感谢那些填充我生活内容的朋友们,请我吃饭的,让我去书店看她睡觉的,带我去蹦迪的,和我尬聊的,都十分美好,哦,对了,还有医院,毕竟早晨去晚上回再过七天拿报告再次早上去晚上回。
好的,我假装立一个flag,用剩下的时间好好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