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十六观》解读之《序言》
大家好,接下来由我跟大家分享有关明代陈继儒所作《读书十六观》的一些体会,聊聊我个人对这本小书的一些认识,请多指教。
提到读书,我们要先给它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我的个人感觉是,它不只是我们在上学阶段必备的一项技能,好比说你不会读书,学习成绩就不好,然后就考不上好大学,走上社会之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当然,这也是读书含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到我们的读书活动,也会着力帮助大家提高学习语文成绩,提升阅读中国古代文史书籍的能力。
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或者说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一个层面来说,我们更应该把读书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向上积极拓展我们生命阅历的一个重要方式来对待。
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个定位,就是说在我们这个读书活动当中,大家要注意别把它只是当成一个应对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的工具,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有一个更长远,更准确的定位。我们这么定位读书的核心目的,简单概括就是让各位朋友在人生旅途中能够尽可能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特别是对于已经走出校园的朋友们来说,就是要把读书定位为调节生活节奏,导航人生旅途的工具,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
我们这个平台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在公共群,我们会做一些公益的推送,具体内容是给大家介绍一些历史上有影响的,流传至今依然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的有关读书方法的一些著作的解读分享。还有一部分就是收费的在线课程,在实践层面,我们大家一起每个人拿着自己的书,努力去读,结合我的解读,让大家更加深入细致地对经典有一个认识和把握。这样我们就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这样读书,学习古代的文史经典效果会比较明显。
具体到今天给大家推送的《读书十六观》,这个是我大学时期在翻书的过程中很偶然碰到的一本小书。其实与其说它是一部书,倒不如说是一篇文章。比如说大家可以看一看群里发的文本,总共就这些字。我原来读的时候,感觉平平,印象中就是名字很有意思。最近找到一读,发现真的很有参考价值,因此,今天我们第一次跟大家分享我就把它找出来了。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这个文献的出处,它来源于《陈眉公集》第十四卷,收入《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千三百八十册,第二百零九页。大家去沧州图书馆能够看到原书,或者网上能找到电子版。
闲言少叙,我们接下来进入序言部分,原文如下:
昔人嗜古者,上梯层崖,下缒穷渊,凡碑版锜釜之文皆为搜而传之。薰以芸蕙,袭以缥缃,其典籍之癖如此。余也鄙,少秉攸好,颇藏异册,每欣然指谓子弟云:“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吾性乐宾客而惮悔尤,庶几仗此其可老而闭户乎?”乃于竹牕之睱,抽忆旧闻,纂《读书十六观》,盖浮屠氏之修净土有《十六观经》而观止矣!
他说“昔人嗜古者”,“昔人”就是“从前的人”,今天我们常看到说“昔日”,这个“昔”就是“从前”的意思。“嗜”是特别爱好,特别爱好古代的文化、器物的人,我们今天也能见到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在沧州的金街古玩城,北京潘家园的古玩市场,到处都是这样的嗜古者。
喜欢古物的朋友,一般都喜欢四处搜罗寻觅,这个探索发现的过程非常美妙。那么比如说我们今天喜欢古董的朋友们,一般会常逛逛金街、潘家园的古玩市场淘宝,也会去村里找古董,那在古代的时候,陈继儒在这篇序言里提到了两个寻找古物的方向。就叫“上梯层崖,下缒穷渊”。
这两句话含义丰富,基本上概括了搜集古物的两大途径。我想到民国时期傅斯年先生在创办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时候,大力提倡历史研究要拓宽史料的视野和范围,提出“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口号,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用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面的句子。原诗描写的是唐玄宗去找杨贵妃的情景,他表现出来的力度,上天入地,我也把你找回来。
那么我们说古代好古的人,他们倒不至于上天入地,但是他有一个特别的行为,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就是“上梯层崖,下缒穷渊”,往上探索,就说到梯子,因为爬高要用梯子,用梯子爬层峦叠嶂中的悬崖峭壁,那上面有什么吸引他们呢?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摩崖石刻。我们举一个具体的实例,就是最近中华书局出版的辛德勇先生的新书《发现燕然山铭》,他的微信公众号“辛德勇自述”里面也有推送,所涉及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就是当年班固留下的燕然山铭,位于今天蒙古国境内杭爱山的一处悬崖上。
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北征匈奴,大获全胜,随军出征的班固撰写了名垂千古的《燕然山铭》,刻石纪功。
那么“下缒穷渊”,就是说往下走,就要“缒”下去。这个缒怎么解释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中学的一篇古文叫《烛之武退秦师》。
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里有这么一句话:“夜缒而出”。说的是他答应出城说服秦国的军队退兵。人家打过来了,想办法做通敌军的思想工作,使之退兵,解除郑国的困境。怎么出城呢,他又不敢开城门,怕人家趁机打进来,那就从城上“缒”下来。大家看我们今天建筑行业中,从事高空作业的“蜘蛛人”,刷漆的或者擦玻璃的都会弄一个架子,然后从上面用安全绳绑着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慢慢顺下来,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下缒穷渊”说的就是假如深渊、山涧里边有古代留下来的遗迹、碑刻,这些好古的人就拿绳子拴着自己慢慢下去探查。
下面就具体介绍了这些喜欢古物的人又爬高崖又下深渊为了什么,说的是“凡碑版锜釜之文皆为搜而传之”,就是说一个是石刻文字,版的本义是木板,也指写字用的木片,碑版指的是刻有文字的石碑,或者叫“石刻文献”。锜和釜,都是指古代的锅,这里说的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只要是带字儿的古器物,碑刻,都要搜而传之,搜集起来然后传播出去。那怎么流传呢,我们的祖先们非常聪明,发明了传拓技术,一般的方法是在物体上蒙一层薄纸,先拍打使凸凹分明,然后上墨,显出文字、图像来,使用这个技术可以把碑刻、器物等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形印下来(参见《现代汉语词典》“拓”字),高质量的拓片制作出来的效果堪称精美绝伦。
接下来说的是“薰以芸蕙,袭以缥缃,其典籍之癖如此”薰以芸蕙是说找到古物做成拓片以后的处理程序——熏香,芸和蕙都是香草。袭有“穿”的意思。缥、缃都是古代做书套用的丝织品,可以理解为用丝绸做的书套把它盛起来。“其典籍之癖如此”,喜欢古书的癖好到这种程度。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人,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这些年一直在四处寻访古迹文物,几年前在山里搜寻古碑的时候不幸身负重伤,他现在依然在很努力地继续做寻访。
下边说“余也鄙,少秉攸好,颇藏异册”,鄙,庸俗、浅陋的意思,这里是表示谦虚。他说我小时候“秉攸好”。秉,是一只手拿着一根禾苗,引申为坚持、保持,今天还说“秉持”。保持着这样一个喜欢古物、古书的爱好,家里藏了不少书。
下面说“每欣然指谓子弟云”,“每”就是“常常”,是说他常常很开心的指着这些书对他的孩子们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我读到之前没读过的书就像得到了特别好的朋友,然后他说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我读到以前读过的书呢,就像碰到老朋友。他说的这个感觉,这个形容,实在是非常贴切的,喜欢读书的朋友们应该有很真切的共鸣。然后说“吾性乐宾客而惮悔尤,庶几仗此其可老而闭户乎?”这两句话很有意思,他说我的性格喜欢结交朋友,乐宾客,以结交宾客为乐,就是说有朋自远方来他就特别开心,但是又有一个弱点:惮悔尤,“悔”是后悔,“尤”呢,有个成语叫“怨天尤人”,“尤”就是“责难、埋怨”。就是怕落埋怨,怕后悔,这应该说是是人际交往中难免的事儿,但是这位陈先生担心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类似的负面影响,换句话说他有些“避席畏闻文字狱”的顾虑。那这样的话该怎么办呢,他说“庶几仗此其可老而闭户乎”,“庶几”就是“差不多”,“仗”就是“依靠、依仗”,“此”就是“书”,我靠着这些书是不是就可以在老的时候,我就把门儿关上,自己就能通过读书跟新老朋友们交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编撰缘由叙述完了,下面他说乃于竹牕之睱,抽忆旧闻,闲暇无事,悠游林下的时候呢,我把这个以前听说过的掌故旧闻精选出来,纂是编撰的意思,编纂成《读书十六观》。他最后介绍了这个题名的来源,这个名字乍看起来可能觉得很奇怪,十六观是要看十六眼还是怎么样?原来他用了来自佛经的典故。
他说“盖浮屠氏之修净土有《十六观经》而观止矣”。盖是个连接词,叙述缘由的,因为“浮屠”这个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佛陀”,是个音译词。根据网上的资料,佛教讲到净土宗的时候,有所谓“净土三经”:第一个《无量寿经》,第二个《佛说阿弥陀经》,第三个《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进一步发挥《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也就是“十六观”。
最后说一下“观止矣”,意思是“尽善尽美”,就看完这个我别的就不用再看了。说到观止这两个字,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一部古文经典就叫《古文观止》。“观止”这个词来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讲的是吴国的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然后观摩古乐舞,听了很多非常高大上的音乐。然后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矣就是说看完这个,别的乐舞我就不用看了。类似一句俗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是这种感觉。
以上把《读书十六观》的序言简单地解释了一下,让大家领略一下古代好古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我们说班固在《汉书》里说河间献王修学好古,献王是我们的乡贤,他不惜代价征集各类文献典籍,是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物。我们沧州直到今天也依然有这样“好古敏求”的人,到处寻访碑刻遗迹,搜集地方文献,这是非常好的传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