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纪录片作品分析》课的收获与感受
我负责第一小组的录音工作,只录了两次音,就让我谈收获和感受,无非就是觉得从优秀的采访对象那里学到了一些正能量,觉得采访的准备工作其实可以做得更加充分,要放得开,做事不要畏首畏尾。其他,真的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所以,我选择从学习这门课的角度来谈自己的收获与思考。
自从上了大二,说实话,我觉得我们的课程和老师都很无聊。除去老师的水平不谈,毕竟我也不是说我因为超过了他的水平,才去讨厌这门课程和这位老师的。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就是从整体上对这门课没兴趣,喜欢不了他,无关资格的问题。有时候我也会冒出一两个念头:这老师哪里像个大学老师了?记得以前看过《死亡诗社》这部影片,觉得里面的高中老师都比大学的强。说真的,到目前为止,没几个我喜欢的。但是,我就是很喜欢《纪录片作品分析》这门课,在其他的课上,比如《近代史纲要》,无论老师怎么放纪录片,怎么强调,我也不会看。而在这门课上,老师随便放个纪录片,我都会很有兴趣。或许,我是有些偏见的,但是对于这门课,在老师幽默风趣的个人风格,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我觉得自己才算是走进了大学,也学到了一些东西,至少比以前,对纪录片的了解多得多。
自从上了大学,接触摄影这门课,我对这类东西还是有些思考的。我觉得这和自己荒唐的想法:保留思想,不无关系。我的哲学思想在马哲老师那里得到了启蒙。从那以后,我便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价值问题。既然,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去到一个连我自己甚至我连自我意识都没有的地方,那么,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一切又有什么价值呢?我陷入了死胡同,永远也走不出去了,没办法不去想它。于是,我开始记录,最初只找到了文字这个工具,记录所有我害怕有一天会失去的东西,心情,思想,灵感,朋友的欢聚,亲人的微笑,转瞬即逝的瞬间,路过的一只狗,一片叶子,一朵花等等。后来,镜头渐渐走进我的生活。于是,文字和镜头就成了我的挚爱。用文字记录,用镜头纪录,这才让我的虚无得到了真实存在的慰藉。
以前,只想到纪录是个拯救记忆的好东西。后来,上了这门课才发现,原来还有纪录片这门纪实艺术。当然,我目前的想法还很幼稚,只是想纪录下周围的生活,如果有条件,我也不会拒绝纪录一些大事件。我喜欢纪录片的这种内在真实,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以及从它的客观性延伸的自由解读性。当老师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提问时,我起初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道德焦虑。就好比当我安安静静做个学生,别人却开始兼职发传单挣钱当生活费时,我只会觉得别人很崇高,很懂事,我想像他们一样。可是,当我站在校门口,鞠着躬把传单发到别人手边,别人却不接受时,那种行为在控诉在嘲笑我的卑微,伤了我的自尊,我才真正明白了“道德焦虑”的意思。踏入社会后,才发现我社会性认知的缺乏才会提出那么幼稚的问题,立即羞愧于当时的理直气壮。我从中真正明白的是:拍纪录片,你必须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个社会,考虑更多你以前可能根本没有想过的问题。
从纪录片先躯弗拉哈迪到苏联电影的意识形态性;蒙太奇艺术中库里肖夫的空间组合、镜头并置效应,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委婉说理的修辞蒙太奇,爱森斯坦表达思想性和冲突性的理性蒙太奇,维尔托夫人与摄影机合二为一的电影眼睛构成蒙太奇;格里尔逊的纪实美学,对主题先行的反对;独立制作人伊文思凭借个人力量拍摄的实用主义纪录片对于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60年代通过人的行为来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法国直接电影,挖掘内在真实的真实电影;德国纪录片大师里芬斯塔尔的新客观派电影;后现代解构与颠覆的纪实电影;以及中国的现实主义纪录片,口述纪录片等。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纪录片的知识,也播放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我们从中学习批判性、独特性思维,的确让我们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