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路灯与北平秋光
何物动人,六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那是一年高三,学校安排的晚自习总是很晚才结束,和小伙伴走在回家的路上,黑漆漆的,也静得出奇,唯一的一点安慰便是家楼下的路灯,柔柔的,暖暖的, 在静夜的空间里投射着柔情的光彩。
我远远地朝路灯跑去,看见地上自己的影子不断缩短又拉长,那昏暗的灯光像瞌睡的眼,却把尘土样的黄光反射到窗上。 顺着光看上去,原来妈妈又在为我准备宵夜了,我一口气跑上楼,仿佛又有了勇气和力量。
98年,腊月二十七放寒假,复习班有一个寝室的八位同学相约,在假期的七天里,不改在校的学习计划,包括5:30起床,跑步,早读,直到熄灯。 有的熄灯后就跑到外面,站在路灯下读书,这些他们基本做到这些了。 六个月后,八个同学在高考中全部过线。后来他们中间一位回忆说:“春节早上5:50,在淡淡的晨曦里,在四周村庄连绵不绝的炮竹声中,跑在家乡的小路上,突然有一种感觉,感觉一瞬间战胜了自己成功就在前方的伸手可及处,心中原有的忧虑和自卑一扫而空,代之的是阳光灿烂,四周是那样的迷人和美好。”这是我在高三时最喜欢的篇文章,是那样的真实而具有画面感。我甚至都能想象到那个冷冷的清晨,刮着凛冽的寒风,他们搓着手哈气取暖,以路灯为标向前奔跑,而白色的路灯也在风中致意,与其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也与其共享雾霭,流兰,虹霓,仿佛彼此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那年秋天,天高云淡的蓝天,秋高气爽的天气,这一次,我终于遇见了我梦中北平的秋。黄昏时分,走在林荫小道上,身旁小马路的车鼓动着浅浅的热浪与北京的秋风交相辉应,不比春风的暖,夏风的闷,寒风的冽,是干干脆脆的,直直的吹走了心中的烦躁,吹散了道路两旁的余温,透着余晖将路灯丰满的色彩装扮着整个大地,整个世界在秋阳的映照下莹亮地闪烁着光芒,就连平日冷冰冰的路灯被镀上了一层金边,也都显得格外温柔。我喜欢黄昏路灯下的温柔,也喜欢在柔弱的黄昏里一个人静静地行走。
这是一种远远超出年纪的神圣感。是的啊,北京太大了,两千一百万人,庞大而又繁华,伸手好像就能触碰到,却又离得那么远,但北京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里既向前发展又有厚重的历史,既有大都市的冷漠,也有市井的人情,在哪里都可以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灵魂。站在北京的街头,让我直面无知,这里的敬畏理想,让我知道人生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