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威尼斯还是圣丹斯?定义贾樟柯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为时尚早

“平遥元年”仿佛还历历在目,第二届平遥国际影展已带着近60部影片,等在转角处。
贾樟柯希望自己的影展办得有“戛纳”的样子,红毯、明星、电影和小镇狂欢,缺一不可;国内媒体看到平遥艺术总监、前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的头衔,提问为什么要在平遥做一个威尼斯电影节;外媒好奇有平遥市政府参与合作的影展,是否是主流院线发行之外的新曙光,犹如犹他州的帕克城之于圣丹斯电影节,山西平遥能否成为中国独立电影的重镇。
所有人都尝试着为平遥影展定性,用已知的存在去定义这个尚在摸索的电影节。
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将于翌日开幕,10月11日至20日,为期十天的影展似乎生生把“十·一”的旅游季又延长了两周。送走了游客,迎来了影迷,平遥老街车水马龙,也很契合这一届平遥影展的主题——“回归市集”,把电影放回日常且世俗的市集环境中,强调电影天然的杂耍性和平民血统,让千年古城和当代背景交融,回归电影的“童年时代”。

本文将纵向观察本届平遥国际影展的三个亮点。
亮点一:汇聚首映影片的展映类电影节
每年的下半年,八月的暑气跟着威尼斯电影节一过,全年重要的A类电影节就已屈指可数。今年的平遥影展错开了亚洲A类的东京电影节,却和北美两个重量级的展映类电影节处于相近时段: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简称TIFF)和纽约电影节(New York Film Festival, 简称NYFF)。
恰好,这两个非竞赛性的影展,正是贾樟柯所喜欢并效仿的:“(非竞赛性的影展)能够充分地让观众和电影工作者双方拥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心态 ,怀着欣赏,而不是比较的心情去看电影。”
相比于去年的片单,本届的展映影片更具有“抢先看”的独家性。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展映影片,其中43.4%为全球首映,47%为国际首映,75%为亚洲首映,98%的影片为中国首映。换言之,今天平遥的大银幕上,观众真正享受到了成为第一批观看国际影节获奖佳作的“特权”:获得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的《幻土》将举办亚洲首映,金马奖热门提名中国台湾影片《幸福城市》则是内地首映,备受关注的《宝贝儿》于大范围上映前一周在平遥开画,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的《小家伙》是国际首映,戛纳最佳剧本奖得主《幸福的拉扎罗》是中国内地首映,《冥王星时刻》、《过春天》、《女孩》、《蝠鲼》、《死在青春》等等多部在国际电影节不同单元获奖或展映的中外作品,都被悉数纳入了本届片单。第二届的平遥影展似乎不像上一次那么在意明星光环的加持,反而更纯粹地做了一次国际电影节巡礼,集锦的电影盛宴希望可以喂饱影迷。

亮点二:全年无休的艺术电影展映生态
平遥影展似乎只是贾樟柯对家乡汾阳艺术电影生态布局的一部分。
柴油厂改建的平遥电影宫,于今年春节,开启了非影展期间的运营。2018年2月10日开业,平遥电影宫推出了三个主题活动:“平遥之音”——贾樟柯新书《贾想II》读者见面会;“平遥专场”——特别展映艺术影片《红高粱》、《时间都去哪儿了》、《山河故人》;以及“平遥境界”室内民俗及数字科技艺术展览。电影宫尝试举办月度的学术活动,今年6月又配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行了非遗影像展。
平遥电影宫,俨然成了当地的新旅游景点。春节七天的假期,园区接待了近34万人次的游客,同比去年增长了33%,造福了西大街厂区的门店商户和城里的民宿客栈。影展的品牌效应与旅游业的联动,与贾樟柯和马可·穆勒最初的展望是一致的。穆勒对照威尼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的创立,指出旅游业和酒店业与发展初期的电影节之间的互利互惠角色。

诚然,这与平遥县委县政府以“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名义推进电影节的诉求亦是一致的。获得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让独立艺术影展从“地下”转为“地上”,所有展映的中国影片都有“龙标”,在这个独特的时代,才是艺术影展走下去的长远之计。
另外,平遥影展选择的是一条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之路。2016年底,贾樟柯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平遥电影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另一个股东是平遥县日升昌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后者由国有资本经营中心出资成立。这也意味着平遥影展需要通过售卖电影票、贩卖周边纪念品、租赁场馆、承办活动、品牌赞助等其他途径维系运营。这使得非影展期间的常规运营也不容忽视。

亮点三:扶植青年和本土电影人
贾樟柯是电影节的常客,从最初的电影导演,到如今的评审团成员,多重的身份让他对国际电影节有一种更立体的认识。2006年,贾樟柯带着《三峡好人》来到威尼斯电影节,他坦言那个国际平台,那樽金狮奖,为他之后的创作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也让他意识到转型为制片人,扶植新导演是一件当务之急的事情。

今年,贾樟柯出任洛迦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主席。他说:“今年是第71届,但对我来说它始终是一个年轻的电影节,因为它每年都能发现很多新的电影、新的美学,让我们感觉到电影仍然像一颗年轻的心脏在跳动。”他观察到:“每年全中国有800部影片拍出来,其中三分之二是青年电影人拍摄的。”

平遥影展的“卧虎”单元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发掘优秀新人导演的处女作或第二部电影。“华语新生代”单元则更加重点关注华语新人,放映华语新导演的新锐作品。
“平遥一角”是年轻电影人之间分享经验的空间。12号的开幕仪式上,预计出席的嘉宾除了贾樟柯与马可·穆勒,另外两位魏书钧和申迪皆在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短片单元崭露头角。而影展期间每日的活动,则以“学校日”为主题,聚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七所高校的年轻创作者,给予他们作品展映并与策展人交流的机会。

另外,平遥影展今年增设“青年评审荣誉”,由年轻电影创作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代表组成青年评审团,从入选“华语新生代”单元的影片中评选出“青年评审荣誉”奖,旨在让中国青年观众与影坛新力量进行碰撞,建立联系。
另一个新增设的单元是“从山西出发”单元,以公开征片的方式,加强对山西本土影人的扶植。影人、制片方、取景地或者故事背景,只要一项与山西有关,即可报名。最终入选的九部作品从传统到现代,从农村到城市,展示了一个多元的山西。这和贾樟柯的影像作品根植故土,也是一脉相承的。
以一个影人的icon力量来带动一个电影节的品牌,平遥影展和“虎豹小霸王”罗伯特·雷德福一手创办、扶持美国独立影片制作的圣丹斯电影节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简称NEA)和犹他州经济发展办公室(Utah Governor’s Off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对圣丹斯品牌的扶植,也让其发展成为一个全年运转的机构,从资助影人、投资项目、分享资源、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培育一个良性的独立艺术影片创作和展映生态。这似乎是贾樟柯正在尝试搭建的模式,也是一个值得平遥借鉴的思路。
前有扶植处女长片的釜山电影节,后有华语电影的年度盛会金马奖,平遥影展含着金汤匙应运而生,也让人期待它为中国艺术电影展映史标记下一个新的记号。

对于平遥这个年轻的电影节而言,一切盖棺定论,都还为时尚早。
豆瓣电影PRO的记者已在影展前线就位,期待记录和分享接下来十天将会发生的事情。同时,豆瓣电影PRO也欢迎你的投稿,关于平遥国际影展的新鲜事和深度报道,敬请发送至:pro@douban.com
(本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由豆瓣PRO记者费尤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