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三百年风景画:“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观感
尽管很早以前,杜尚就重新定义了艺术,使得绘画不再重要,但对中国画家和观众来说,时至今日,西方绘画可能仍旧是主流的艺术形式和欣赏对象——1912年杜尚放弃画画后,1919年徐悲鸿、林风眠才开始出国学画,也就是说,我们的艺术进程和观赏趣味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但是,在风景画方面,我们原来是独步领先的——南宋山水画不知领先世界多少年,更别说英国。但1700-1980这三个世纪,中国山水画变化不大,英国风景画却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自然主义和印象派再到现代主义,简直称得上剧变。
这是最近看中国美术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的一点感受。
*
这个展分主题陈列了18-20世纪英国近300年间的风景画,70多幅,基本上一路看下来,对英国这三百年的风景画演变有一个轮廓。
风景画最初是作为肖像画的背景出现,直到1700年,人们才对风景产生兴趣,到18世纪取得与肖像画同等的地位。

说是珍藏展,但大师级别的透纳和康斯太勃尔只有一两张。据说,当年徐悲鸿作为公派留法学习美术的第一人,首站并非法国,而是去了泰特看透纳和康太。
他有一个说法:
范宽以来,风景画第一人是康斯太勃尔,第二是透纳(两人类比李白和杜甫),第三是米莱斯。


透纳和康斯太勃尔是英国风景画的国宝级人物,两人谁也不服谁,斗了一辈子,既生瑜何生亮呢——透纳大康斯太勃尔一岁。
虽然徐悲鸿说风景画第一人是康斯太勃尔,但没看到透纳对后世影响更大。他晚期凭感觉画的那些画,虽然得不到时人认可,却启发了莫奈,印象派由此而生。

米莱斯这人和老师约翰·拉斯金、以及师母有过一段很出名的三角恋,并成功将师母娶回来,日子还过得很美满。作品多数是肖像,风格甜腻,后期才有一些风景画。
* 以下是部分画作,按展览主题划分。
1、现实与梦想
这部分探讨的是英国风景艺术中的两大倾向:一是对于某些特定地点的描绘,二是对理想化风景的创作。

约瑟夫·赖特是英国风景画的先驱人物,以描绘科学实验绘画著称,作品经常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凸显戏剧性效果。
画中主角是布鲁克·布思比爵士,他斜依在林间小溪旁,手里拿着朋友让-雅克·卢梭写的《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书名蛮有意思,这书正是由他资助出版。哲学书籍,后面虚拟的风景,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下面两幅都是庚斯博罗的作品。


这人值得一提,因为大师级别的康斯太勃尔看了他的画都要说,“眼中不知不觉就饱含泪水”,对于自己的成名作《干草车》,他也说“每一道树篱、每一株中空的树里都能看到庚斯博罗的影子。”他的画往往能抓住画中人短暂的情绪,给出深入内心的阐释,只消看下面这张就能感到一种摄人心神的力量。


奥索是马的名字,1767年,它在纯血马赛马的发源地赢得多场比赛,声名大噪。斯塔布斯此君精于画马,解剖了好多马,还出版了一本书《马的解剖学》。看看马身上的细节,骨骼、筋脉,如此生动,和徐悲鸿的写意马简直两个样。

中国没有现代科学,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解剖的习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幅画是一个作业——事实上,那时很多画都是受委托而画。很明显,这个表现的是贵族狩猎归来的场面,一群猎狗围着中心处的主角,远处庄园是贵族的地产。
但我们稍加注意,会发现有些怪异。首先是上下分成两半,人在下端,被压缩,人物没有威武雄壮的感受;再次是马看起来呆滞,没有阴影,略假。这是画家技术拙劣吗,还是有意为之?


林内尔是个基督徒,所以作品不免带有宗教意味。这幅画中,牧羊人在看书,但此刻正抬起头看天空,远处羊群在吃草,看起来一派宁静祥和。在基督教中,牧羊人指耶稣,而羊就是基督徒。
下面这一幅很喜欢,也是他的作品。

首先是天空的云好看。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天空可能艺术家略有加工,但在英国乡村是正常的,因为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雾多水气,所以云很厚,颜色很杂。

再是一家团聚的画面。父亲忙碌了一天,终于拉完了最后一车稻草,可以回家吃饭了。

画面左侧,孩子们欢呼雀跃,每人表情、动作均不相同。

这个欢乐场景配合天空那样浓淡不一的火烧云,一下子把黄昏的感受画出来了,想起小时候妈妈叫我回家吃饭的情景。
2、古典与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怎么理解呢,你从这些词语上大概能感受到:典雅、庄重、严谨、对称、理性、宏大、宁静祥和诸如此类,通常以圣经为主题。浪漫主义则相反(与爱情那种浪漫不太一样),是指感性、矛盾、冲突,不对称等,所以常有一些灾难和战争性题材。
这里轮到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登场了。真正使英国风景绘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影响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是他们两人。
先看康斯太勃尔。

布莱顿是英国南海岸一个度假胜地。远景高楼表示那是富人区,而近处是劳作的渔民,明显的贫民区,中间以一桥隔开,表达了画家对田园风光逝去、家乡骤变的担忧和沮丧。
对了,看康斯太勃尔要看他画的云,这幅画面三分之二部分都是云,仿佛一个新的朝代将要卷过来,前途未卜。

再看透纳。

这幅画的是格里松山雪崩瞬间,大量冰砾倾泻而下(当年死了25人)。放大看,感受冰块与岩石的质感、纹理对比,在油画表面呼之欲出,这是为什么要去现场看的原因。

后面在第三部分印象主义版块还有一张他的作品,稍后介绍。下面这个也是雪崩,但加了人,而且人在画中非常渺小。

一个人帽子掉了,另一个人双手求饶。

下面这幅是很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了:灾难、冲突、结构不均衡。

这画的是庞贝古城被爆发的火山掩埋的情景。公元79年8月24日,从中午1时开始,到第二天早上7时,18个小时,庞贝古城完全消失,死亡人数超2万。
有意思的是,覆灭庞贝的火山灰却滋养了罗马——罗马人用火山灰加水混合当做建筑材料,从而做出了比希腊更恢弘的建筑。

前面说过,他的作品经常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凸显戏剧性效果,这个很明显,营造出神秘、不安的氛围——画中人物可能是走私者。
看细节,海面上条纹一样的灯塔倒影。

灯塔和月亮。

3、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
19世纪早期,画家抛弃早期宏伟壮观的艺术风格,转而创作让人感觉更为亲近的日常生活风景画,这就有了自然主义。
印象主义或者印象派的诞生,是始于户外写生。我记得陈丹青在局部里有一集讲到,绘画时间太重要了,在室内可以画很久、很精准,但在户外,光线经常变化,所以必须得快,画得快自然容易潦草、模糊,于是有了印象派。


这幅是透纳的印象主义画作。一片白,只在右下角依稀看到几个人影。但当我们闭上眼晴,会想到一个很浓重的泼水画面,浓到只剩下水汽,重到顺着画框流下来了。
透纳晚期还有很多印象主义作品,比如下面这幅《雨,蒸汽和速度》。据说为了画好它,他把自己绑在火车窗外去感受。右下角两条黑线是铁轨,中间依稀看到一个火车头,左则一团暗色是站台的人群,从中我们感受到一列雨雾中行进中的火车。



此人是梵高的朋友,可以看出深受梵高影响。
4、现代早期风景艺术
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风景画加融入了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特点。


图中这些都是航海出发前要准备的工具,包括那一串用来祈祷的念珠。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让我们想到什么?风和日丽,还是暴风雨……到这里,英国风景画已经不是直接将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物体去引导观众的想象。

老实说,我没看懂这幅画的是什么。纳什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超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

纳什有一个身份,官方指定的战地艺术家,所以他有不少是反映战争的作品,此幅便是。我们看到,近景黑色的飞机残骸在草丛中将近腐朽,但远处鲜红的太阳,葱郁的树木依旧在生长。这让我们反思,战争有何意义。

这幅有野兽派的风格,色彩很浓。英尼斯患了肺结核,死时才27岁。想起之前陈丹青在《局部》之”巴黎的青年“那集里讲到巴齐耶,他死时才29岁。
他是这样说的:
他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很年轻就具有马奈和德加那样坚实的造型。同时他又有雷诺阿和莫奈那样把握丰富色彩和微妙光影的能力。他还有一项本事是我所见过所有印象派画家都没有的:他有办法画场面性的群像……我老是在想巴齐耶如果不死,印象派的图谱会多出一级。印象派的丰富感和重量也会不一样。
我也在想,如果海子和王小波多活好些年,中国文学会不会不一样?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5、现代晚期风景艺术
20世纪50-60年代,欧美艺术发生了很多变化,英国风景画家尝试在其中加入概念艺术和更多的抽象主义元素。

这是伦敦西大街一段马路的复制品。博伊尔与家人一起从家附近的地面上收集了相应的碎石子,用树脂混合颜料,粘在了一块大画板上。
到这里,我们明显看到,英国风景艺术与前期透纳那些不同,加入了更多材料的东西。这些真实的材料被组合在一起(而不是绘画),试图引起我们对一段马路的回忆和想象。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一次车祸,一个酒醉呕吐的男人,还是一个漂亮女孩的脚印?
时间流淌,旧人不在,而道路依旧,这或许是博伊尔想告诉观众的故事。
*
一路看下来,有一个感受,几百年前的英国风景画,其中一些如今仍能在乡村找到原型,那些看似过度渲染、不真实的云,人家就长那样。我们呢,放眼望去都是镶嵌着透明玻璃的高楼建筑,山水在哪里?大概只能从《千里江山图》里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