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篇笔记
范畴篇:
1、同名异义
2、同名同义:有共同名称,定义相同。一个人和一只牛都是“动物”。
3、引申义
事物本身 在/不在主体里面 能/不能述说主体
1、人,能述说,不在主体里
2、某一点语法知识/一种特殊的白色,在主体里面,不能述说主体
3、知识,能述说,在主体里
4、一个个别的人或马,不在主体里,不能述说主体
一般来说,个别的和具有单一性的对象,绝不可用来述说主体。不妨碍存在于主体里面。
凡可以用来述说宾词的也可以用来述说主体。个别的人—人—动物
不同的种如果是平行而没有隶属关系的,则它们的属差本身在种类上也不相同。动物和知识。
外延较大的种可以被用来述说外延较小的种。
不是复合的用语,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的范畴。
实体:
实体,第一性的意义下,不在主体里,不能述说主体。一个个别的人或马
实体,第二性,属和种。动物和人。第二实体。
宾词的名称及定义两者必须都可以用来述说其主体。
存在一个主体里的东西,定义绝对不可以用来述说主体,名称在某些场合下可以
除第一性实体之外,任何东西或用来述说实体,或存在于实体里面。
没有第一性实体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
属比种更有益、更中肯。人-动物,树-植物
实体是一切其他东西的基础。
在各种第一性实体之间,也没有一个比另外一个更真正地是实体。
只有属和种才能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才应该被称为实体。
实体是所有其他东西的基础和主体
存在于第一性实体和其他一切东西之间关系,也同样存在于第一性实体所隶属的属与种(不包括在隶属的属与种)的其他一切事物之间。
实体不能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
实体的部分看起来好像是存在于作为它们的主体的整体里面,这个事实不应该使我们犹豫,以为这些部分恐怕应该被当作不是实体。因为,在解释“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这句话的意思时,我们说它的意思是“并非像部分存在于整体里面那样的存在”。(存疑)
第一实体是某一个,第二实体是某一类。
属和种,与白相比,不单规定实体的性质,表示具有如此性质的实体。
实体没有相反者。
实体不容许有程度上的不同和变化的。
他有时候黑有时候白,有时候热有时候冷。
实体保持着自身在数量上的同一性的同时它却能够容许有相反的性质,这种改变之发生乃是由于实体本身里面的变化。只有实体如此。
数量:
数量整体的各部分或分离或连续。
分离:数目和语言。连续:线、面、时间、空间。(仅有这些事物第一意义上的数量。)
数目各部分之间,没有相联结的共同边界。
线面、时间空间有相联结的共同边界。
数量的部分或者彼此有位置的一定关系,或者没有位置上的一定关系
线、面、空间有位置关系;数目、时间、语言没位置关系。——但一种次序上的关系。
数量没有相反者。多少、大小,是关系方面的,相对者。
上下也不是相反者。
没有任何东西(包括第一实体)在同一时刻容纳相反的性质。
数量多范畴不容许有程度的不同。一段时间不能说比另一段更是时间。
数量最凸出的标志是相等或不等。不是数量没此性质。
有些东西由于它们是别的东西“的”,或者与别的东西有关。称为相对的。
比某一东西更高,希腊,比……更有“的”的意义 某一东西“的”二倍。
习惯、状态、知觉、知识和姿态。借与别的东西的关联才能说明。某件事的习惯,某件事物的知识,某件事物的姿态。卧、站、坐本身不是姿态,引申而来。
相对的东西可以有相反者。德性—恶行 知识—无知。二倍三倍没相反者。
相对的东西能容许程度的不同。
一切相对的东西,必都有一个相关者。奴隶——主人,翼——有翼者(不是鸟),舵——有舵之物(船并不都有舵)
知识——对象 知觉——对象
没有任何实体是相对的。并不借它与外物的关系来说明。
性质
一、习惯或状态。
性质较为稳定和持久。习惯、知识、德性
状态是指很容易改变并且很快让位给对立物。热、冷、疾病、健康。
习惯必然同时就是状态,状态不一定就是习惯。
二、根据天生的能干或无能。
第三类:影响的性质。能够产生一种以知觉为其方式对影响。甜影响味觉,热影响触觉。
第四类:物的形或形状。三角形的、直的
相似或不相似只能用于述说性质,这个事实才给予性质这个范畴以它的凸出的特色。
活动和遭受都容许有相反者,容许有程度的不同。
范畴结束
对立
1相关者的互相对立
2相反者的互相对立。相反的属性属于同种和属
3、缺乏者和实有者的对立。与相反者不同。
4、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的对立。两者必有一方正确,一方错误
先于
1、 时间。更古老
2、 一物先于一物。一先于二。次序不能颠倒
3、 次序。证明过程。字母先于音节。导言先于叙述。
4、 更好的更可尊敬的。自然的优先权。最牵强附会。
5、 原因。因果性。
运动:产生、消灭、增加、减少、改变和位移。
解释篇:
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名词有时间性。动词有时间性
只有那些最器重或有正确或有错误存在的句子,才是命题。
那些具有同一的主词和宾词的肯定否定命题,成为矛盾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