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名不副实的金庸小说
《射雕英雄传》反响不错一举成名,于是金庸又写了《神雕侠侣》。
看见大家喜欢雕,《神雕侠侣》里面搞了个更大的,号称怪雕。
殊不知,却成了狗尾续雕。
续作这东西,自古就没有好的。
《神雕侠侣》沿用了《射雕英雄传》里的大部分人物。在总体构思上,是想塑造一个跟郭靖不一样的侠,郭靖笨,杨过就聪明,郭靖专一,杨过就多情。
构思是没什么问题,可是明显准备不足。
全书没有明显的线索,可以说是想到哪写到哪,很多情节明显是硬造出来。《射雕》好歹有个报仇的故事,《神雕》如果非要说有故事的话,可以归纳为小龙女不见了的故事,一会儿小龙女又不见了,一会儿小龙女又不见了,一会儿,小龙女,又不见了。
金庸小说里,误会最多的,就是《神雕侠侣》了。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靠误会推动的。
误会就是:书中人物偏偏这么认为。
就算再不合逻辑、再脑残,你也拿他没办法,因为他是书中人物,你不能劝又不能打。
误会比巧合还讨嫌。
巧合是情节上,误会是人物上的,都是想不出招了,来这么一下,但是误会比巧合更蛮横。
郭靖带杨过上终南山,在石碑上拍了一下,全真教就把他当坏人,打了一架好的。可能有两万字。
打完发现是误会,白打了。
小龙女和尹志平嘿咻,却误以为是杨过,见杨过不认,跑了。
然后杨过找了十万字。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误会,又跑了。
本书的人物也极脑残。
为了打造“一见杨过误终身”的人设,杨过一直在淫荡和专情之间随机切换,有精神分裂的迹象。
杨过每见了适龄美貌女青年,就当成姑姑,失去控制,又是调戏又是挑逗还非要亲人家眼睛,最后又突然想起:哎呀,我不能对不起姑姑⋯⋯然后跑了。
小龙女这个人吧,本来是往“仙”上靠的,却处处透着傻气。
你不嫁给杨过就算了,为什么又要嫁给公孙止?难道是想体验生活?
然后,这本书莫名其妙的心理活动特别多,东想西想,胡思乱想。
反正,随便想想,又去了几万字。
我估计金庸在写《神雕侠侣》的时候,头等大事是想着怎么凑齐四十回。
我想,金庸在写《神雕侠侣》的时候,首先,沿用《射雕》人物,限制了故事发展,在构思故事的时候,你得依着那些人物,这就落了窠臼。
其次,用力过猛。
为了塑造伟大的“爱情”,金庸相信大力出奇迹,把所有直男能想到的曲折桥段全用上了。
在构思的时候,金庸肯定在想:老子这次一定要写一个最屌的爱情故事。
男的帅到没朋友、女的是个仙女、爱得那叫一个惨、全世界所有人都反对、男的残废了、女的被强奸了、两人误会几百次、分手上万次、没有性生活、女的跳崖死了、男的孤苦伶仃痴心不改等了十六年⋯⋯
可能在金庸眼里,这种“狗血”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
《神雕》是写爱情的,但是杨过和小龙女这个爱情故事,只是个热闹、离奇,既没有深度也没有什么寓意。
李莫愁反复唱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似乎是点题,但是情为何物呢?
难道徒弟爱上一次师父,就是伟大的爱情了?
金庸笔下的爱情,从来都是片面、概念化的。
说起来也不能全怪金庸。
爱情这东西,说实话,按照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向来是表现个轮廓的。
爱情好难。
爱一个人好苦。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到这里,差不多就到底了。
对爱情,中国人并没有深究过。
而西方文学则不要脸得多,什么同性、虐恋、恋童,又是弗洛伊德又是器官的,搞得好热闹。
看过了这一套,再来看金庸这点东西,当然觉得是小儿科了。
总的说来,我觉得《神雕侠侣》是非常失败的作品。
在金庸长篇里面,仅比《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要好一点。
不过,因为电视剧拍得多,《神雕侠侣》的名头倒是大得很。
如果要评选一部最名不副实的金庸小说,《神雕侠侣》要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