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贫乏
最近,有位朋友找我,倾诉了一个烦恼:「当我看到你写的文字时,我很有共鸣,你完全把我想的说出来了。可是当我想要用语言描述我心中所想时,却无法从大脑中筛选出合适的词汇。我的表达能力太弱了,可能还是因为阅读量太少了吧。」
Really?真的是因为「阅读量太少」吗?事实恰恰相反,生活在读屏时代的现代人,摄入信息的数量一点都不少。你不妨统计一下每天看公众号、社交软件、新闻客户端的字数,单单这几个媒介加起来的阅读量就远超你想象。所以,「阅读量太少」这个说法站不住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暂且将探究语言匮乏的成因搁置一边,来聊另外一个话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发现现代人都不会好好说话了。社交网络上不断涌现出很多流行语,而使用社交网络的民众也把这种语言生态延伸到了线下:“杠精”、“佛系”、“ky”、“蓝瘦香菇”、“然并卵”、“ojbk”、“ball ball你”……种种新词不绝于耳。人们乐此不疲地追逐新潮流,生怕自己落伍,似乎没人觉得使用这些词汇是有问题的。
我生活的原则之一是,对于流行要保持警惕。热度与质量没有关系。真正好的东西一定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即使在当下可能没人欣赏。而大部分的流行生态最后的唯一结局就是被抛弃、被遗忘,即使在当下喜欢它的人很多。
我很早以前发过一句话,「语言是思维降维的映射」。这句话是想表达「语言的天然使命即准确地表达人的思维和思想,但它作为一种工具必有其局限性」、「语言难以传递对真相本身的认知」等等大众已经感知到的事实,通俗点来讲,就是指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瞬间。在认识到语言的苍白不可避免之后,很多人忽视了另一个真相:不只思维塑造着语言,语言也能反塑思维。
这就是我为什么对网络流行语持反对态度。使用那些语义磨损严重的、单一化的、不正统的词汇就是在不可逆地损害你的语言系统及大脑。那种表达,往小了说,不仅违背语言的天然使命还不利于对话的继续开展,往大了说,污染了中国全体国民的语言工具箱,不利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在强调「学英语」的重要性。我当然同意学英语是必要的。我本人就从没停止过与英语的接触,以致经常给人一种“英语好”的错觉。但是,国人似乎没有发现,你的母语水平才决定了你英文水平的上限。有阅读习惯的朋友,在读外文作品的时候发现很难找到满意的译本,大部分译文生涩、难懂、“不说人话”,不是因为译者外文不好,是他汉语不够好。我自己是在一步一步会读英文的过程中,才反过来感知到中文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最有力的表达必定是简洁的,但简洁不是简单、更不是现代网络流行语的偷懒。当我重新读起小时候不懂的古文,才体会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话便阐释了“变与不变”的所有内涵。当我看到现代人趋之若鹜地滥用流行语时,当我看到原本优美精深的中文被破坏得美感尽失、支离破碎时,我感到悲哀。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够尊重中文,谈何文化自信、谈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谈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所以,与其强调「学英语」,不如强调「学语言」。于我个人而言,在沟通表达之上,语言更重要的功能是培养感受力,丰富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感知世界。不同语种给我提供了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词汇的丰富程度就反映出他的聪明程度,因为聪明程度除了基因之外几乎只和长期输入信息的质量有关,而我们是用语言、用大脑去处理信息的。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面对「我想要用语言表达当下的某种感受,却无法从大脑中筛选出合适的表达」这一情形,该怎么去应对:
首先,接受语言的无效性和局限性,很多东西就是没有办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的。你真正知晓的一定是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想」这个状态不就是大脑自己在说话吗?描述不出来的,说明你还不完全懂得,那就让它呆在朦胧的、模糊的、抽象的状态。没必要驱使自己把所有感觉都具象化、显像化。因为人一旦形成某种阶段性的结论,你想要再扭转这种观念,你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吗?非常非常难。
其次,避免使用语义磨损严重的流行语,保护自己的语言系统不受污染。
在止损的基础上,注意摄入信息的质量。正如你会在意每天饮食的营养均衡,那在挑选媒体膳食时也要很苛刻。你的阅读量绝对不少,而是太多,「什么都看」并不可取,真正意义上的好东西一定是稀有的,你得自己用心去发现。
最后,引用我听到的一段话结束此文:“我们其实是在塑造今天的汉语,我们是在为我们的后代决定他们的「语言工具箱」里有什么东西可用。在讨论这些问题时经常见到一种说法:「语言是变化的」、「一己之力无法影响语言的大趋势」。虽然这个说法基本上没有错,但是不能忘记的一点是:是人让语言演化的。你作为一个个体确实没有办法控制它的演化,但是大的演化恰恰是由每一个成千上万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决定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有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对语言是有选择权的,是我们选择有怎样的语言环境。”
© 本文版权归 HiddenTig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