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记
对书的兴趣起源于连环画。八九十年代的陕北小县城,街道上棋摊和书摊很多,棋摊是给大人的娱乐,小人书则是孩童的最爱。小孩总爱听故事,认得几个字后,发现故事不一定要听人讲,还可以自己看。小人书图大字少,图文并茂,正合小朋友口味,是很好的读书启蒙。除了缠着大人买来看,还从小就爱逛书摊。看一本好像是两分钱,花一毛就意味着拥有一个愉悦的下午。看的多是武打和历史类的,也不在意谁画的,对绘画技法完全无感,重要的是故事,谁好谁坏,结局如何,当时有一种影视剧截图的连环画,照样好看。有一次过生日,凤霞送了一套连环画的故事大王,好不欢喜,谁料拿到学校就丢了,现在想起也是恨事。最多的时候有几百本,保存至今的有神州擂,七剑下天山,呼家将,雌雄剑恩仇录,狄公案,霍元甲陈真,唐代历史故事集等等。 字越认越多,逐渐不再满足于小人书的字数寥寥,再加上有了一点想象力,觉得图画已不再新鲜也无必要,于是告别了看图会意的初级阶段,兴趣转向了纯文字。故事大王,童话大王,故事家,故事林,故事会,那是故事杂志的黄金时代,最爱拉着凤霞往邮局跑,恨不能每本每期都拿回家,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博览群书。彼时图书出版不甚发达但报刊盛行,看个读者,演讲与口才之类的,就可称得上有品味了。
有次和老徐闲聊,说,你这么喜欢看书,很像我年轻的时候。我哈哈一笑,您老人家小学都没毕业,就自认文艺青年了。不过老徐文艺过确是有迹可循的,他的字比较工整,历史掌故也知道些,退休时从单位带回来一箱书,有四大名著,蔡东蕃前汉演义等,应该算我接触最早的大部头,也是我书房的原始珍藏。后来想想,对书这么没来由的喜爱,或许真有遗传的天性。 那个时候条件资源有限,看书没什么选择,也没人指点,倒也自得其乐。常因为课堂上看闲书被人训斥,但就是不改。初中参加了学校的语文兴趣小组,组长老师教导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似乎才有了书海无涯的概念,订了文汇读书周报,辽宁青年每期必买,开始看些厚一点的书。记得参加过两次全年级的语文知识竞赛,都拿了一等奖,奖品是同样一本唐诗三百首。 最恨零花钱不够买书,过年自己的压岁钱买完,还把妹妹的要过来再买,盗版的神雕侠侣,平凡的世界就是这么来的。时不时编个謊,说学校收费,要来就去买书,暗地给学校抹了不少黑。还做过书贼,曾到农民街小书店顺了一本大侠金庸,在历史老师办公室拿走一册天龙八部。高一到省城代表本市参加集邮知识比赛,站在钟楼书店的柜台外,兜里装着仅有的一百块,咽口唾沫,用普通话询问店员:可以进来阅览吗?店员面色庄重,左右摆头。只好睁大眼睛左顾右盼,报个书名,请其递送到手。没翻几本,看她有不善之色,很知趣地就此打住,匆忙之下带走两本漓江版贾平凹和汪曾祺作品选。在外院门口的书店里看到三联版金庸作品,馋的直流口水,再看定价,随便一套四本96,只好再把口水咽进肚里,暗下决心,哥哪天非要一次买齐,一套才不稀罕。高中时在校门口书摊上买了好几套盗版金庸,暂时缓解了饥渴,毕业上班后第一次发工资,不远八百里跑去汉唐书城扛回一套广州版金庸作品集,才算了却一桩心愿。 上了大学,有生活费自由支配,买书从此自在起来。新华书店,邮政书店,延中书店,风入松书屋,有空就坐趟公交到城里逛,每行必有斩获。杂志只看足球周刊,足球俱乐部,看电影,学校有图书馆,租书屋,都是消遣时光的好去处。有了一种书虫思维,记得夫子有次回延,到校门口小饭馆招呼吃饭,看着一桌酒菜,夫子感慨道:这能买多少书呀。我嘴上不然,心下却引为同道。每次放假,总要扛一包书回家入库,这般心爱的物事,还是放在家里安全。 在延多年,其他还好,只是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似乎稍显滞后,由书店可见一斑。弹丸之地,店小书少,不胜向往省会城市的大书店。前网购时代,有好书不可得,就托西安的朋友们代购,说是代购,从来没给报销。谢sir,狗娃,小狗都是信人,每有托付必然回应。尤其是谢sir,就因为认识我,而被迫多了一项四下觅书的负担,虽也是一介懒人,但义气深重,一诺如山,费时耗金,从未邀功。 第一次网购是2006年,在卓越网上买了久违的大唐狄公案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从此不必抱怨家乡书店小,也不用再托人。买书程序是这样:下单,邮局汇款,来电通知到货,就近邮局取货。过了两年,才被友人告知当当可以货到付款,自此鼠标频点,手到书来,其快可知。 多年来网上买书,书房日益充盈,身份也渐趋高贵。身为当当网的钻石VIP,现在买书能享受到普通用户没有的折扣,虽然一本书也就少几毛,但这也是种待遇,在所有身为消费者的体验里,只有书才赋予我钻石级别,台球虽然也投入不少,但始终是普通会员,没有递进的身份设计。根据规则,要维系这份尊荣,每年至少要投入一定书资,否则会被降级。这个不用担心,要达到这个额度太容易了,我大致估算了一下,有网购以来我的年均书资在三千左右,买书于我,早成了一种惯性,深入血液和骨髓,就像酒虫于豪客,鸦片于瘾君子,讲不出再见。 有一种理论,幼时的缺乏和饥渴,在成年后会加倍索取,放在这里很合适。小时候没见过几本好书,长大了赶上了信息时代,眼睛都花了,看到好书就想占有。总结买书生涯,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前网络时代,在自身有限的认知内,收集看过听过的好书,金庸古龙路遥余华福尔摩斯,那时人瘦钱少,买书却很少吝惜,逛书店托朋友,省吃俭用,巧取豪夺,得来倍感珍惜,每本都读过两遍以上。二是上班后,逐渐建立完善了趣味体系并不断充实,武侠,推理,科幻,科普,历史,地理,书话。。。有了经济来源,出手阔绰了许多,开始关心版本产权,纸张印刷,依托豆瓣排行和评分系统,通过当当京东卓越淘宝,兴之所至,食指大动,买书如山倒,痛快的不行,但读书如抽丝,出现了来不及看的状况,越来越来不及,于是买看分离,各行其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一条不归路。三是成为一个图书馆管理员。下单前每本都精挑细选,到手后沉浸在物权转移的满足中,买书呈机械化状态,一台联网电脑,就是天下最大书店,挑拣,进货,上架,整合,孜孜汲汲,乐此不疲,如坏蛋工厂流水线上的小黄人;每日徘徊书架间,或吸嗅书香神游物外,或左顾右盼沉醉于整体摆设效果,书名看的最多,避免重买,没事抽出一册随意翻翻,翻完必归位,每本书大致在什么地方尽在掌握。事到如今,买书物欲的成份居多,书的妙用更有层次感,内容以外更有一种形式上的满足。 终有一日,发现一个悲哀的现实:即使从今往后一本书都不买,现在的书一辈子都看不完。事情的发展好像已经超乎初衷,除了钱钟书韩寒,每个书虫都有类似的困扰,被人问及这么多书都看了吗,看完有用吗,这不是附庸风雅的形式主义吗,我的态度是,管得了吗,哥高兴就好。 又到了网购折扣季,各种便宜让人欲罢不能,完成从收藏夹到购物车的大规模转移后,还意犹未尽,为了用掉抢到的优惠券,费尽思量凑数下单,如果不是贪便宜,有些书是不会买的,贫穷反而促进了消费。想起老六对双节囤书的鄙夷,一本书要不要买,什么时候买,和价格应该是无关的,书早就不是奢侈品,买来后阅读才是比钱更大的投入,而人生苦短,诱惑又多,我们其实对书的需求量是不多的,所以看到好书就该拿下,不要计较区区的毛钱。还有一种说法,买书,应该是始于册籍而终于学问,量于财力而乐于分享,这两种态度都值得我学习。
博尔赫斯曾有一个想法,他把生活中所有有纪念意义的物件集中存放,称之为人生博物馆,每个物件都是一个故事,印证了一段往事,包含着独特的情感和记忆,他的人生由此得以再现和存续。其实,书房就像人生博物馆,那么多召之即来的美妙故事和思想,汇聚了多少人生,每一本珍藏,从入手到体验,又有多少心事可待追忆,呆在房间里,做一个安静的图书管理员,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