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为了分红而改变的婚姻,后来怎么样了?
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许多政策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严重滞后中,猛然变革,如同闭眼狂奔。
其中,农村股份制改革就是典型。
户口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尊贵与卑微,对于深圳的农村人来说,更是直接关系到“分田分红分地”等切身利益,处理好了甚至可以少奋斗好几十年。
作为为数不多的深圳“土著”,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谨以此文记录下,当初身边的朋友,在特殊的政策环境下,作出的特殊选择。

2008年,刚上大学的我,接到家里来的电话,说村里要进行股份制改革,让我有空回家签字。自那以后,我正式由“农民”变成“城里人”。
虽说各村的改革方案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还是一致:
(1)村里的资产全部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村长摇身变成董事长。
(2)以某个日期为截止,拥有分红权的村民,自动获得一份股权。
(3)保留一定比例的股权,给截止日期后,“应该获得股权”的村民(如新生儿、因婚娶户口迁至村里的人等),先到先得。
因为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股权,给新增的“本来应该具备分红条件”的人员,而且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于是发生了以下奇葩的故事:
一、闪婚的邻家大哥哥
邻家的大哥哥,突然要结婚了。那年,他25岁,新娘是半年前经人介绍的,在工厂流水线上工作的“来深建设者”。
婚礼上,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中,两人山盟海誓,沉浸在快乐之中。只是言语间,两人似乎缺少某种默契。
婚后,妻子顺利获得了新增的股份。两人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日子过得淡如止水。
如果不是她的出现,日子也许会继续平淡的过下去。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她在他的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一石激起千层浪,那年他28岁,犯下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纸包不住火,何况他也没用心去包。
村委会、居委会、民委会跑遍之后,结发妻子变成了前妻。
事情很快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只是茶余饭后,还有人偶尔想起这起陈年往事,评论道:“离婚了还有股份,真是便宜她了”。

二、离婚率飙升的外嫁女
按老习惯,外嫁女不享有分红权。而此次股份制改革,是否要为“外嫁女”分配股权,一直充满争议。方案中,充满“中国式智慧”的模棱两可的表述,将争议迅速放大。
屁股决定脑袋,村民分成两派——家里有外嫁女的支持派,和没有外嫁女的反对派。
支持派义正言辞:“现在男女平等大家都是村里的人,老祖宗积下来的阴德,凭啥我没份?”
反对派反驳:“嫁出去的女儿,犹如泼出去的水。你们本来就没权分红,再说你们大多数在婆家的村子都有股份了,干嘛还要不知羞耻多拿多占?”
正当冲突愈演愈烈,谁都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有人拿出了离婚证和户口迁移申请。大家目瞪口呆,还可以这样操作?于是纷纷效仿,离婚率急剧飙升。不少人成功获得了双份股权(婆家和娘家)。
不久后,绝大部分人复婚,生活重归平静。
三、天上掉下两个小弟弟
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除了政策,还有观念。
村里有户人家,妻子连续生下两个女儿,并被强制结扎后,不甘“无子送终”的丈夫,偷偷在外藏了一个家。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在道德名声和经济利益面前,他果断选择了后者,并和妻子摊牌,以下是村里人尽皆知的“对话”:
丈夫:“你生不出儿子,我不得不在外有另外的家,现在生了两个儿子,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是你自己肚子不争气,莫怪我。”
妻子抹了抹眼泪:“自嫁给你后,我起早贪黑,贩菜卖菜,补贴家用,没享过一天福,你良心被狗叼走了?”
丈夫:“钱又带不进棺材,有何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不这样做,你叫我怎么有脸面对家里的老人和亲戚朋友?事已至此,只要你同意离婚,等他们仨分到股票了,我什么都听你的,也算仁至义尽了吧!”
不久,他们到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丈夫“净身出户”,两个女儿和财政大权全掌握在妻子手里。
离婚,分户,立户,结婚,并户,再离婚,分户,复婚,并户,一气呵成。
最近一次看到他们,全家坐着新款的SUV外出游玩。
一家七口,其乐融融。

-
巴山夜雨涨秋池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2 1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