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战评述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战对英国的影响,丘吉尔曾用桥梁的最大承载力和通过车辆的重量来比喻。他认为,由于英国的海上力量始终胜过德国,再加上德国潜艇战的威力是渐进式发挥出来的。因此,根本无需担心英国会被德国潜艇打垮,“车辆”压垮“桥梁”的可能性压根就不存在。就战争结果来看,丘吉尔的这番言论不无道理。但这是否意味着无限制潜艇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项失败的选择?本文力图从理论和史实的角度对一战德国潜艇战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无限制潜艇战是如何诞生的
能够投入实战的潜艇究竟是何时诞生的?对这个问题目前尚无定论。美国人认为1776年9月6日夜,陆军上士埃兹拉·李驾驶由布什内尔设计建造的“龟”号潜艇,对英国风帆战舰“鹰”号发起的攻击开启了潜艇作战的滥觞。此后,在富尔顿、霍兰、莱克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美国海军终于在1900年4月拥有了第1艘编号为SS1的“霍兰”号潜艇。这艘潜艇由汽油机驱动,水下动力由蓄电池提供,主要武备是1具艇首鱼雷发射管,可携带3枚鱼雷。
法国人在潜艇研发方面取得成果的时间与美国人不相上下。1899年,法国潜艇设计师马克西姆·鲁贝夫设计建造了双壳体的“独角鲸”号潜艇。该艇长34米,排水量约180吨,携带4具外置式鱼雷发射管。其最大特点是“蒸汽-电力”推进系统,水面最高航速11节,水下7.5节。使用蒸汽机航行时还可以为蓄电池充电,这对于提升潜艇持续作战能力意义显著。
德国人是在法国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潜艇研究步伐。1901年曾担任鲁贝夫助手的西班牙裔工程师德·伊奎利尔针对“独角鲸”号的不足,背着鲁贝夫向法国海军大臣提交了自己的潜艇设计方案,希望获得官方资助,但这一不光彩的行为在法国国内屡遭碰壁。1902年德·伊奎利尔带着他的方案转投德国克虏伯公司。德国人立即与其签订了潜艇建造合同,并在1903年8月建造完成了“鳟鱼”号潜艇。“鳟鱼”号排水量15.5吨,主机为1台65马力电动机,携带2枚450毫米鱼雷,以3.5节航速潜航时续航力为8.3公里。“鳟鱼”号最大特点是配备了鱼雷发射后的海水补重装置,显著提高了发射鱼雷的稳定性。

根据德国人的设想,这种小艇将由大型水面舰只携带,进入战场后再偷偷潜入水下对敌方战舰发起攻击。1903年秋季,德皇威廉二世视察了这艘潜艇。同年9月23日,普鲁士王储亲自登上了这艘潜艇参与操作,此举大大提升了克虏伯潜艇的知名度。但法国人对德·伊奎利尔的背叛行为始终耿耿于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有法国报刊撰文指责德国人剽窃法国潜艇技术。
作为风帆时代以来执全球海权牛耳的英国皇家海军,在1901年采取向美国人购买许可证的方式建造了5艘“霍兰”型潜艇,以此开启了本国潜艇部队的建设序幕。
简要回顾20世纪初期这段潜艇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潜艇技术实战化发展方面,虽然美国人起步较早,但后来居上的却是法国人。“独角鲸”号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建造的潜艇相比,技术性能最为突出。这一结果与19世纪70年代法国海军“绿水学派”学说风行一时密切相关。该学派的领军人物是法国海军少将西奥菲勒·奥贝,其主要观点是针对英国海军多年来奉行的舰队决战和近距离封锁思想,主张利用低成本的海上袭击舰打击对方的海上交通线,利用刚刚问世的鱼雷、水雷等新式武器配合要塞火炮对抗逼近本国海岸的封锁舰队,以较小的代价与优势对手抗衡。
1886年奥贝担任法国海军部长后,立即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取消了战列舰等多艘大型舰只的建造计划,转而建造巡洋舰和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舰只。刚刚问世的潜艇也获得奥贝的关注,因为这种隐蔽性极强的小艇可以掩护己方巡洋舰突破敌方封锁,杀入大洋实施破交作战。在这种背景下,法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鼓励本国发明家改进潜艇技术,其代表性的成果就是1899年“独角鲸”号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鲁贝夫针对“独角鲸”号蒸汽动力的缺陷,在1901年又拿出了“白鹭”号潜艇的改进方案,其核心就是用柴油机取代蒸汽机,此举使得法国潜艇技术发展始终位居世界各国前列。
1888年,随着奥贝不再担任法国海军部长,绿水学派学说在法国逐渐式微,以巡洋舰和小型雷击舰艇为主的建军思路也被调整,逐渐回归以大舰巨炮为主的传统套路上。而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海军装备的潜艇性能来看,这些排水量只有三、四百吨,水面航速不超过15节,水下航速不到10节的小家伙的确很难在主力舰队中找到自己位置。因此,人们普遍将潜艇视为一种近岸型防御兵器,作为岸防炮火的火力延伸。例如,在19世纪末,担任德国造船协会首任主席的布吕歇尔一度对刚刚问世的潜艇产生极大兴趣,但在深入考察后,他认为:“就当前的技术而言,潜艇的可靠性太差,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这一问题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主导当时德国海军建设的重要人物,提尔皮茨的赞同。
就潜艇的实战运用而言,无论是大舰巨炮主义者还是法国绿水学派,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因为在绿水学派的核心观点——运用巡洋舰开展海外破交行动中,也没给潜艇留出位置。充其量只是利用潜艇的隐蔽性和突击能力来打破敌方封锁。不过,在一战爆发前,也有少数海军专业人对潜艇在破交作战方面的巨大潜力有所预见。例如,曾对英国海军舰艇装备发展发挥重要影响力的费舍尔勋爵就在1913年提出,德国人很可能使用潜艇来对付商船。德国海军少将冯·施尼茨在也曾设想,使用200艘潜艇封锁英国本土,迫使对方投降。但这些提议均未获得重视。一战爆发前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认为,费舍尔的看法实属杞人忧天。丘吉尔仅从道德约束的立场断言,德国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使用潜艇攻击商船,却没有从实战角度对潜艇攻击商船提出任何应对措施。
1914年8月2日德军越过比利时边界,向法国发起“右勾拳”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此时,已经和英国化敌为友的法国海军迅速把主力集中到地中海,北海至英吉利海峡到比斯开湾一线的防御任务全部交给英国海军。两天后英德宣战,德国公海舰队正式向英国海军发起挑战。
战争爆发后,英国海军并没有像德国人预想的那样,倾巢而出逼近德国海岸实施近距离封锁。而是利用英国地缘优势,建立了一南一北两条封锁线,彻底阻断德国经过北海出入大西洋的远洋航线。北方封锁线从奥克尼群岛开始,经过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长约160公里,由改装巡洋舰组成的第十巡洋舰队承担日常巡逻监视任务。南线的封锁相对简单,只要把英吉利海峡牢牢锁住,德国人就插翅难飞。英国本土舰队主力驻扎在斯卡帕湾、福斯河口等战略要地,随时应对伺机而动的德国公海舰队。
面对英国海军的远程封锁,因地缘劣势而被迫蜗居北海一隅的德国海军陷入了鞭长莫及的尴尬境地。德国人利用水雷、轻型雷击舰艇和潜艇组成的近海防线也因此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为此,德国潜艇部队指挥官鲍尔上校建议,派遣潜艇深入奥克尼群岛至挪威海岸一线,侦查英国海军动向,伺机发起袭击。1914年8月6日至11日,德军10艘潜艇向北海西北方向的英国封锁线出击,实施战术侦查。行动期间,1艘德国潜艇被英国巡洋舰撞沉,另有1艘因故障沉没。这次侦查行动虽未能取得任何战果,但证明了潜艇在承担远海作战任务上的巨大潜力。潜艇战的潘多拉魔盒正被德国人慢慢开启。

1914年9月22日拂晓,德国U9号潜艇在靠近荷兰海牙的席凡宁根外海一口气击沉了3艘英国老式装甲巡洋舰。此战使德国潜艇一举成名,U9号艇长维廷根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战斗明星。但仅就这场战斗的实际意义而言察,维廷根的胜利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因为操作这3艘老式战舰的大多是英国海军后备役人员,训练水平和作战经验都很缺乏,第1艘英舰被鱼雷击中后,另外2艘英舰甚至停航搭救幸存者,这使得U9号如同打固顶靶一般将目标逐一击沉。如果就此断言潜艇具备了与水面舰只直接对抗的能力,无疑会使潜艇战的发展走向歧途。
1914年10月20日,U17号在挪威斯塔万格附近水域拦截了一艘866吨的蒸汽船“格列斯塔”号,德国人登船检查后将其击沉,此次行动首开潜艇按捕获法规则拦截商船的先河。此后,德国海军内部赞同用潜艇攻击商船的人越来越多,但国际法中关于捕获规则的规定成为潜艇破交作战的最大障碍,因为潜艇无力确保被捕获商船上所有人员的生命安全。
为此,德国人试图从法理上找到实施潜艇破交战的根据。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英国人使用非法战争手段在先,因此德国有权进行报复。例如,英方将整个北海宣布为战争禁区违背了公海航行自由原则;根据货物目的地而非使用属性的标准判断禁运品违反了1907年伦敦海战公约中关于战时绝对禁运品、有条件禁运品和非禁运品的分类;对商船进行武装的做法改变了商船的非战斗单位属性等等。然而,用一种非法手段来报复另一种非法手段的行为逻辑在20世纪的人类社会显然说不通,由此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使得德国决策层在是否使用无限制潜艇战这一战争手段时屡次出现犹豫和反复。
1915年1月24日的多格尔沙洲一战中,德方损失1艘装甲巡洋舰、重创1艘战列巡洋,而英方只有1艘战列巡洋舰遭到。受此影响,德皇威廉二世在2月4日签署了在英国本土周围设立战争禁区的命令。该命令宣布“从2月18日开始,围绕英国和爱尔兰岛的水域,包括整个英吉利海峡,将被视为战争禁区;进入该区域的中立国商船将被视为英国船只同等对待。”但在这道命令正式生效的前4天,德国政府迫于外交压力对该命令做出修改,“除非能确认目标船只的敌对属性,否则悬挂中立国旗帜的商船将免受攻击。”即便如此,这道命令在被执行了2个多月后,就因为“卢西塔尼亚号”事件而全面终止。
1916年2月11日,德皇威廉二世再次发布命令:“英方武装商船被视为军舰,将在未经警告的情况下遭到攻击。但德国潜艇在攻击此类船只前要仔细鉴别目标身份以及是否配备火炮。”而在实战中,潜艇要想完成这样的鉴别程序,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这条命令被推迟至4月1日生效。但就在这条命令正式实施前1周,又发生UB29号在英吉利海峡击伤“苏塞克斯”号客轮的事件,导致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50多位平民伤亡。美国政府以中断外交关系发出警告,德国方面再次退缩更改命令:“无论在战争封锁区内外,必须严格按照国际法规则实施对商船的搜索、临检和拿捕行动,不允许在未经警告的情况下击沉敌船、或不对敌方幸存人员实施救助,除非对方试图逃跑或进行抵抗。”击伤“苏塞克斯”号的罪魁祸首,UB29号艇长帕斯特库恩因此在德国国内受到刑事指控。
1916年8月30日,德国军政高层在普莱斯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战局。德国海军参谋长赫岑多夫提出对英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并放言将在5个月后迫使对方屈膝投降。这一观点获得了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外交大臣齐默尔曼以及诸多海军高层军官的支持。此后直到1916年底,赫岑多夫连续向德皇提交了6份关于无限制潜艇战的草案和1份正式文件,对无限制潜艇的前景给予非常大胆且乐观的描述。再加上1916年北半球国家普遍面临粮食歉收,迫使英国投入更多商船运力从阿根廷、印度和澳大利亚进口粮食。趁此机会,赫岑多夫终于说动威廉二世下定决心发动无限制潜艇。最终,德国政府宣布从1917年2月1日起,德国潜艇将对所有在战争禁区内航行的商船,在未经警告的情况下实施无差别攻击。首次真正意义上的无限制潜艇战正式开始。这也意味着德国潜艇彻底摆脱战争配角的地位,以绝对主力的地位登上了海战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