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0的民俗收集:由烀土豆想到的
(第一稿)
一
我收集民俗但羞于细谈,因为我的思路并不正常。别人收集民俗,都是力争展现最为独特、非凡、精美的部分,甚至许多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民俗。但我看待的民俗,是人们首先从生物层面的赤裸裸的人出发,而取得的一切的生活。
大到歌舞戏剧、饮食工艺、宗教信仰,这自然是民俗。它们本身是日常生活里递进发展出来的精华之物,上层之物。内容繁杂精巧,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甚至为某地所独有。我们每天看到的民俗内容,大部分都是指这一类。
但是静下来观察生活。你会发现除了这些特异的内容外,某地的日常生活所构成的生态,也是民俗。这些民俗内容看起来不大不小的,但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只是当地人民觉得习以为常,就好像内陆山民和海边渔民心目中的"生活常识"也是迥异的。这个层次的内容其实也有很多人关注。比如四季都有哪些日常劳作,人们的昼夜作息是怎样的,本地的基本烹调手法,人与人的日常交往是什么面貌,农民对自然地貌是怎样有心或无意地加以利用的。这些似乎都是日常基底的东西,是一个地方的生活的基本面貌。
这种基础的东西,我们平时只觉得是"生活常识",但虽然基本,这也是民俗。很多人认为,这就到民俗研究的底儿了,这是最基础的层面了。
二
但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下面还有更为基础的层面。正是因为大多数人忽略了它,对它的关注才更为重要。
你会觉得记述"天上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很傻吗?这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啊。你会觉得记述"每天有24小时"很傻吗?这是雷打不动的自然规律啊。但是你错了,这只是从地球的历史上来看的"当前历史阶段"的规律而已。如果你了解过月球起源的种种假说,那么无论月球是被地球俘获的,还是从原始地球中甩脱的,那么最早的地球是没有月亮的。至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就更不用说了,如今自转周期的长期演化规律是放缓的,这个趋势不用追溯到几万年前,即便追溯到千年以前已经显现诸多端倪。就因为地球自转几秒的变化,古代记述的日食现象就与现代的推算对不上号,只有想尽办法推断出当时的自转周期,补上这几秒钟,才能解释得通。
你所以为的"恒常不变"的,"雷打不动"的"基本常识",它本身也可以变化。它本身只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参照系,而远非绝对稳固的参照系。
我们身边的一切常识都可能不是亘古不变的。大气的氧含量是如此,太阳的亮度是如此,人类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更是如此。所以对于这些"最为基本的常识、一切相关研究的基本前提和预设条件"本身,我们也要做好记录。
最忠实到位的记录,是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都可以完成还原。是基于原貌记述的还原,而不是基于推测推理的复原。
三
那么在民俗方面,有例子吗?当然有,而且正是这些例子给我埋伏了最早的启发。
我看过这样的有趣问题:古人怎么上厕所?古人怎么擦屁股?
你可以对一项节日习俗或宗教科仪做到洋洋万言,甚至作图解、拍视频;但你想到过要在你编纂的大部头民俗著作里,专门开辟一章,详细讲述如何上厕所、擦屁股吗?
但如果不加以记录,过去了几百年,真的没人知道我们如何上厕所、擦屁股。甚至不用几百年,只要向爷爷辈的人问一问,你就知道,他们方面的老办法,你听都没听过,想都想不到。即便你可以展开无数种推测,不乏合理可行的,但你如何确定当年实际使用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呢?
所以,我想到从0开始,从我们作为生物的人的层面开始,以此为基础生发出的一切的生活与劳作,都视作"人"所创造的民俗,都要加以忠实的记录。像教育刚刚出生的婴儿,像教育一万年后的人类,像教育银河系外的外星人那样,保留住我们当前的一切生活与劳作的面貌,能在任何时空原原本本地还原。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敢说:我们的民俗,在记述和研究中没有失真一丁点的信息。
四
小到如何拿筷子如何端碗,如何用菜刀切割不同质地的食材,这都与我们的身体结构息息相关,也与社会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就比如说切菜,为什么要把摁着食材的手指屈起来?因为可以用手指背面抵住刀刃,这样既切不到指尖又能给刀刃提供良好的支持。如果径直把菜和刀交给一个生活经验等同于婴儿的人,交给一万年后的人,交给外星人,TA会懂得用这个方式切菜吗?反过来,博物馆里那些曾经被古人习以为常的器具,你都会用吗?你贵为无所不知的现代人,可能连当时的三岁小孩都不如。但是在今天,除了考古专家,谁还了解如何使用它们呢?又有多少器具连专家都弄不明白用途和使用要领呢?
更可怕的是,于千万种可能的做法中,人们独独确立了有限的做法和经验,这都是在实际生活和劳作中,摸索出的几个最优解。这是千千万万次实践的结晶。你还敢说它不值得被沉淀和记录下来吗?即便是切菜的手法,都凝聚着沉甸甸的历史,你敢于轻视之、忽略之,弃之如敝屣吗?
从不具备生活与劳动的动物,到成为今天的人、创造出今天的文明和生活,可以说每一点滴都是从0开始积淀下来的。有人说,每一条交通规则、民航规章,都是用鲜血写成的。那么在民俗里,每一条经验每一条要领,都是千万双手和脑打磨成的。岂可以等闲而视之。
我要探索,如何从0开始,从无开始,构建民俗知识的有根的大厦。
五
今天中午,像所有东北人一样,吃烀土豆。
烀好的土豆,取一个,放在碗里。要把土豆分成适合入口的小块,抹酱吃。
东北人是如何将土豆分成块的呢?我们不妨来推测一下。很显然是用刀切的。如果不是,那也可以生掰,也许就像手把肉或者别的类似的吃法。或者是先咬成块的。
都不对。吃烀土豆,我们有定法。没有人麻烦到用刀切,更不会生掰或口咬。这些推测,不仅没有命中"一部分人的吃法",而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吃法",可以说是边都不沾的失败的推测。
我们有统一的定法,确定的,唯一的,代代相传的,行之有效的,小孩都知道的。用筷子夹开。
把筷子张开在土豆两边,用力一夹,土豆变成两半。继续夹,变成更小更适口的块。
现在通过我近乎呆傻的记述,你终于知道我们是怎样吃烀土豆了。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非也。只要你坐下来真的吃烀土豆,你总会遇到一个常见的问题:大土豆怎么办?
是的,总有的土豆太大了,用筷子根本夹不开。于是,你再次开动了推测的脑筋:用刀切一下,或者掰开……。
你又错了。还是用筷子。
先用一根筷子扎进土豆的中央,再用另一根一起夹,分开土豆的这一半。再同理分开另一半。
拌上酱,开吃。
很好,你终于知道了吃烀土豆的全部知识。但是我们往往是烀土豆烀茄子一起吃,你知道我们是如何吃茄子的吗?
整个吃?切开吃?竖着切还是横着切?难不成还是用筷子?茄子并不能用筷子夹开呀……是的,你说得对,茄子并不能用筷子夹开。但我可以告诉你,我们依然是用筷子。
你可以拿起两根筷子,对茄子展开一万种可能的操作,但只有一种,是我们真正用来分解茄子的做法,确定的,唯一的。
羊牧东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辽东民间故事 | 老两口变蛤蟆 (3人喜欢)
- 我与雨果的三本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