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孩子的情绪,听话的孩子会更好?
“听话”是很多家长朋友对孩子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在老家,一定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医院,一定要听医生的话......甚至连孩子委屈的哭,也在大人们“听话,不准哭”的命令中闭上了嘴。忽视孩子的情绪,一味听话的孩子将来会更好?
家长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在无处不在的“听话”教育下,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比如,在学校,就会说老师想听的话,做老师喜欢的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大程度上不犯错,出了什么事也不需要自己担责。这些“听话”的孩子未来是怎样的呢?
绝大多数孩子的“自我”在“听话”中渐渐消亡,慢慢成长为胆小怯懦、没有主见、缺乏个性和独立思想的人。按部就班,老实巴交,软弱无能,与世无争,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这些往往成为他们人生的基本特征;
另一部分表面“听话”的孩子,“自我”仍在,但是已被各种威逼利诱压制和掩盖起来,一旦脱离“紧箍咒”的环境,便会加倍反弹,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另一面,甚至会产生极端暴力行为;
还有一些始终不能脱离压抑环境的“听话”孩子,一辈子可能会郁郁寡欢,甚至忧郁成疾。而且更为可怕、可悲的是,有些孩子长大之后,不仅意识不到“听话”教育之弊,还会把“听话”奉为纲常一样的信条来要求自己的孩子(或学生),让“听话”如同基因那样代代“遗传”下去……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经长期追踪调查过200名孩子,这些孩子的年龄集中在2-5岁,刚好处于“人生第一反抗期”。研究者把没有表现出强烈反抗行为的孩子归为第一组,而把那些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行为的孩子归为第二组。到这些孩子长大后,研究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
幼年总爱跟父母唱反调的那些孩子,成年后80%以上在性格上表现出有主见、有自己的看法、独自判断能力也比较强;
相比之下,从小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听话的孩子,80%以上在成年后缺乏主见,常常表现出人云亦云,或自己的意见常常被他人干扰,缺乏独自判断力。
因此,我们要摒弃“听话”教育,重视情商教育,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技巧,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从“听话”转向“听”事实、“听”科学、“听”规律、“听”内心……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独立思考,敢于批判,勇于创新,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