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孤独终老,与无缘社会

我是一个渴求安静生活的人。一直觉得,安安静静地活着,看看书,写写东西,时而出门走走,和朋友们见面吃饭聊天爬山远行,是一种挺好的生活。
这两年在大理,便近乎于此。确实,体验挺好。
这也是一种孤独的生活。与人的接触不算多,也没有身处一个组织,缺乏大部分人所拥有的紧密的职场关连。
与家人亲戚、过往朋友同事的连接,与网络上人们的互相关联,是我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模式。
但即便如此,我也在寻求着与人更深刻更紧密的连接。尤其是最近看了一本书《无缘社会》后,更是被触动:人活着,终究还是寻求与他人的关系,在与人的连接中,活着是一件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的事啊。
正如书中所说: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

1
在北京的时候,我曾短暂地独自一人住过。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地适应,最后还是不适应。
在北京的最后一年,一个人住了五个月。位于东三环边上的一个一居室,十二层。刚搬进去的时候非常不安,晚上睡觉听到一点动静就会警醒,担心是否有盗贼。半夜里也会无缘无故地醒来,大概梦中也是忐忑不安的。
也深深体会到孤独寂寞。抬头低头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人陪伴身边,缺少人的温暖气息,就好像身处空气稀薄的高空,缺乏热热闹闹的日常人世之感。
除了打电话,其余时间都处于悄无声息的状态。一个人默默地做饭、吃饭、洗澡、看书、写字。
慢慢地,生活开始呈现出规律。
早上起来,打开煤气灶,烧一杯开水,切两片柠檬放进去。再热一杯牛奶冲上麦片,煮一个鸡蛋。烤两片面包,抹上黄油,就着牛奶麦片粥吃。
然后便是一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常常会持续到晚上。结束工作后再看会儿书,便默默睡去。
那段时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太孤独。怪不得绝大部分人都会组建家庭,年龄越是增长,人们便越难以抵抗独自一人的孤独。
可是在大城市里,如此孤独生活的人应该是非常非常普遍吧。即便不是独居,而是与几个人合租,也仍然不过是在各自的房间里孤独地生活。
独自住在狭小的公寓房,一个人吃一日三餐,常常在连锁快餐店里吃盖浇饭或牛肉面,每天回家后的活动区域就是电脑书桌、床和洗手间,这样的情形是不是也像中国大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写照?
这是《无缘社会》记录片中的一位人物筒井君的生活。
“虽说说不定我也会有’无缘死’的可能性,只不过,这种不常与人见面的生活嘛,说句老实话,也有它心情舒畅的一面,所以我就老这么待着不愿意动弹了。”筒井君说。
“独自待着心情舒畅。”他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就连来采访的NHK节目组人员也都认同:
不与别人见面,也可用手机或短信进行交谈;在家庭餐馆和快餐店里只需寥寥数言点菜,便可以享用美味佳肴;在便利店里哪怕一言不发,都能把商品拿到收银台上付完钱带走。
“这种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心情舒畅,我觉得也是不争的事实。”采访的记者感慨。
但这也会带来许多的弊病和恶性循环。就像筒井君的家,凌乱肮脏,缺乏人的气息,更不用说生活之味了。
“我心想反正不会跟别人会面,得啦,就一直待在屋子里混日子吧。渐渐地屋里乱了起来,就难以跟别人会面了。这时我又想,咳,反正不跟别人会面了嘛,于是打扫什么的又一天一天地拖下去了。事情就是这么变成死循环的。”筒井君说。
而最终,筒井君觉得自己也会是无缘死的预备人员。

2、
所谓无缘社会,意指“没有关连,各不相干的社会”。在日本NHK电视台拍摄专题记录片《无缘社会》的2010年,日本进入“无缘社会”的征兆已经很明显了。
“无缘社会”——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今天的日本的事实,尽管二战已经结束六十五年,尽管经过经济的高度增长和泡沫时代,日本已经进入了成熟社会。有消息称,再过二十年,日本社会中独自生活的“单身家庭”将高达近四成。
由此可见,一种即将单独迎来自己人生终点的惶恐正在超乎想象地蔓延。
而无缘社会的最极端最可怕的结局,便是无缘死:
我们把尸体无人认领的孤独终老称为“无缘死”。
“身份不明的自杀者”、“路毙”、“饿死”、“冻死”之类的“无缘死”,一年高达三万二千例之多。这些人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终孤独地逝去。
无缘死的原因有很多;单身,终身未婚,离婚,丧偶。也就是说,无论你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最后都有可能无缘死。
NHK电视台拍摄了很多案例故事,其中便囊括了上述所有情况。
若山女士,因为照顾母亲和妹妹的缘故,一生未婚。到老时,身边也没有其他亲人,一个人住,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去医院。好在还有非营利组织帮忙,在遭遇大病时能有个依靠。
和电视台的人交往久了,她也吐露出了心声:
“对于没结婚这件事,至今我也没感到后悔。可我是个女人,见到生了孩子的幸福女子,我也会想结一次婚,生一个孩子……不,不仅是’会想’,有一个时期我其实也’想过’。要是我说不寂寞,那我是撒谎。但不管怎么说,我还算是个忍耐力强的有主见的人吧。”
高野君是一个工作狂,全身心扑在银行工作上,把孩子扔给妻子,妻子有事找他商量都没时间回答。某一天,妻子便抛下他回老家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孩子们也跟母亲生活,高野君每个月负责他们的生活费。
“从拼死奉献的银行生活得到了什么?高野君自己回答道:现在的生活。这是没有家庭和朋友,但经济上没有问题的生活。”
如此这般,将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的男人,在退休后失去与公司的关联,便暴露出与世隔绝的孤独面目。
“我感到那钥匙扣上饱含着高野君的向往——对失去的东西的向往,对想要设法重新拥有的东西的向往。
高野君想设法找回来的东西,是他失去的与亲属的关联。”
NHK的记者写道。
还有更多的人,独自在房间里去世,过了好几天甚至半月一月才被发现。当警察找到他们的亲属以把骨灰给他们时,却遭到了种种拒绝。他们的哥哥、大伯、侄子等人说,彼此早已没了联系,请警察处理了吧。

3、
日本是一个奇特的社会。他们可以创造出精致而唯美的物品与艺术文学,极简、侘寂之风登峰造极。但他们也有着很压抑的文化,不麻烦别人几乎是绝大部分人的行为准则。
很多时候,不麻烦别人真的是一种美德。尤其是当你遇到种种烂摊子、别人的事没做好给自己添麻烦的时候,大概满肚子都是火吧。
可当你看到《无缘社会》里,所有孤独终老的人们,都说过一句话:不愿意麻烦别人。即便已经流离失所,或者身体状态很差的独居者,也在想办法怎么样不麻烦别人地过下去。
我在看书的时候,也很感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是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人,自己也怕麻烦。可看到这些孤独的人们的境遇,却也开始反思:
有时候,当你凡事都想自己解决,不去麻烦别人,是否最终是把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呢?而且,你以为的麻烦,对于别人来说真的是麻烦吗?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甚至羁绊,或许就是在你麻烦我、我麻烦你的过程中,一点点的建立起来的吧。
人这种动物,真的是很难仅靠自己就活下去的。
回想过往,我也总是感慨,在一些艰难时刻,都是因为有亲人朋友的陪伴与支持,才得以度过。所以,比起麻烦,更重要的还是人们互相扶持、解决麻烦的这种关系与情谊吧。
而关于麻烦本身,我在经历过买房之后,才懂得:麻烦这个东西,是不应该去逃避、去怕的。人生就是在解决一个个麻烦中变得越来越好,若因为怕麻烦而不去做一些事情,人生会始终轻飘飘的,留不下任何东西。
NHK电视台在拍摄《无缘社会》时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日本社会走向了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孤立的状态,又该如何去解决:
虽然我们想要遏止“无缘社会”的扩展,但时针却是不可逆转的。在独自生活已经成为常态的当今时代,为了直面并战胜“无缘社会”生活下去,我们需要的,难道不正是这样的思想准备吗?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对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
小雨ne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6 14:27:13
-
沈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14 07:03:27
-
吴白丁 转发了这篇日记
无论如何,身体有缘,心也是无缘的。只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发出信号,在有生之年默默等待着回音。应该完善的是发信号收信号的装置,而不是硬戳戳去加深人与人的羁绊。
2018-11-21 21:30:20 -
Disorder sy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6 20:38:01
-
一路向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7:38:51
-
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7:33:39
-
沿途r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3:51:29
-
普鲁斯特起床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3:46:08
-
阿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3:34:07
-
苏更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3:31:32
-
李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3:26:45
-
铁丝儿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2:32:50
-
Asah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5 1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