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音乐去旅行
查看话题 >国内巡演舞台上的艺人配置降级史
最初,我们国内独立乐迷的视野里真的有过大编制团队出来巡演:光乐手就六七个人,另外还有调音师灯光师演出助理(没有调音师声部多容易叫搞不定、没有灯光师乐手太多没法表现全面、那个还不能手机购票的年代不能演出没助理)。这就是十人上下的大团队,像是拖家带口逃荒一样挨个城市巡演。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变成了小一些的团队:三四个乐手,顶多再带个助理。最好就是四个人,俩标间,划算。人虽然少了,但是出来巡演玩个新金朋克后摇的,人也够。于是这样的团队活跃在中国的巡演路上。观众可再听不到之前各种超高信息量大Solo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变成了更省心的团队:三四个乐手,顶多再带个助理,玩不插电。人没变少,但是玩不插电省心呀,舞台上一坐,保温杯旁边一放,演三五个小时也不累好吗。好演,自己再也不用明明累得跟狗一样还得喂后面的朋友一起躁起来一二三跳了,好演。观众可再也不能愉快地pogo了,不po不po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又一次变得更省心,开始玩小小编:比如我们吧,驳倒乐队,引入双主唱和鼓音符密集化的弥补办法,用木吉他和手鼓两件乐器演朋克。再比如张艺德,一人玩一支乐队,通过各种Loop效果器以及他作为理工男的玩设备天赋,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支乐队的宏大叙事。总之,反正这也没超过一个酒店标间去。观众可听不到架子鼓真鼓在舞台上出来的爆发力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演不起了。大家变成了更省心的团队:就真的一人一琴,真的是弹唱,出来巡演。其他乐手?不存在。工作人员?不存在。一个人咋演咋方便,想省钱住网吧都行。就一人弹唱,观众可听不到复线叙事的编曲快感了,听不到乐器之间的音乐对话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这样的团队阿不,是人,演不起了。大家有点明白了:压根不是因为我们成本管理的问题,是你不爱听啊,大大编的时候,你不爱听Solo,大编的时候你不爱听律动,小编的时候你不爱听编排,小小编的时候人家也都有编曲的啊可是你能爱听也只是歌词,据说弹唱的人出来巡演你们连弦准不准都不在乎,行。于是大家劝打算学琴的小老弟们先放放。市面上呢,诶,出来一片带个优盘放着伴奏的说唱歌手。嗯,很real,喜欢,不过可是听不到认真创作的人声旋律了,不听不听呗能咋地。
后来,诶难道还有后来,告诉你,有的是。上面讲的是什么,是我亲眼所见的中国大陆独立音乐现场的艺人编制史。这部中国巡演市场上的在路上史,就是独立音乐行业不断消费降级的屈辱史。经常见诸多朋友提到讨厌民谣,那是因为你们赶上了相应的那段历史,会弹琴的瞧不起嘻哈也是如此。民谣本没有错,滚石再红也没碍着鲍勃迪伦牛逼,鲍勃迪伦牛逼的时候人家街头DJ照样有他一片天,风格没有错。我相信你们跟我一样,真正讨厌的是那种屈辱感:在国内舞台上越能存活的,越是趋于简陋的音乐,而看看国情,看看这热爱音乐的乐迷一波一波的变化,这似乎并没有不合理,这就是一种屈辱。
但是无论玩什么风格,招人讨厌这并不是艺人的错,老子出来卖的,你不能让我跟钱对着干是不是。比如我现在是玩小小编的,天天也满心想着再回到那年七人阵容的现场,可是你这么正能量的一个音乐大国都不能给我一个不赔钱的理由我还玩毛。我特别尊重云母逼,我曾建议过主创改玩小编但他仍然解散乐队,我特别尊重耳光,老赵明知道现在的乐迷都不听编曲了却仍然带着乐队保持极高的编曲水准,我还特别尊重假假条,那场演出他们除了自己乐手还带了仨民乐手,都不用采样设备去代替的。
再来看这部独立音乐舞台配置降级史,正好是乐迷们这十几年的审美降级史。吸收和享受复杂音乐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差,听音乐过程中本该存在的推敲反思等费脑筋的行为也越来越被乐迷抵触,看喜羊羊动画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你知道我说的是怎样一群人,音乐人看到他们更知道是怎样的状况。当音乐人为了迎合他们而创作的时候,是怎样的屈辱感;当有标准的乐迷看到音乐人在台上为了迎合他们而演出的时候,是怎样的屈辱感。
——当我们到了艺人们连个伴奏优盘都不带,一人一杯水,上台演阿卡贝拉的时代的那天,是怎样的屈辱感。你以为我说的是未来,嘻嘻嘻也不是。在策划方面走得超前的演艺场所里,脱~口~秀~不要太受欢迎呀。
这并不说明李诞老师以及所有脱口秀艺术家们low,事实真相是看live的观众们又嫌之前流行的表演形式所输出的信息量太大了,又想图更简单的了。
那么未来流行的会是哑剧吗?不对不对这玩意信息量还是太大。应该是流行演人体雕塑,比如演根屌在台上俩小时一动不动,未来的观众就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