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8:“秩序”--《心流-最优心理体验》
这本书的阅读其实不是很轻松,本书前半部分比较好,后半部分写的有些琐碎和啰嗦。
看完之后,回翻,发现郑也夫老师做的序,其实已经很好地解读、概括了书的核心,而且更加容易理解。
先简单说,什么是“心流”:
如果你进入心流状态,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个地方使,那些跟任务无关的念头都被完全屏蔽,甚至包括你对世界的意识,对自我的感知,更不用说对别人评价的患得患失,对物质得失的精心计算,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就是“忘我”的那种状态。
一、幸福是什么?关于秩序。
郑老师说:哈米里在本书中的全部研讨都是在证明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郑老师说,幸福其实就是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中的内心体验。
内心的秩序、内心的安宁。对,我们学习心理学,学习佛学,联系瑜伽,冥想。。。都是在寻求内心的平和、安宁。核心就是“秩序”,也是书中所说的“熵”,熵的值越小,越有序,越稳定。

郑老师说,“好的生存状态”要兼顾生理满足于精神系统中的秩序。(我喜欢这句话)。
二、如何获得心流?关于目标和专注力
另外,就是大家最关心的心流的成因和特征(怎么才能获得心流呢)
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时的回馈。
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
第五,达到忘我的状态。
其实再进一步提炼、简化,就是:要有目标,要随时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目标中。(郑老师也说:集中注意力是造就心流的关键,而凝聚注意力需要一个目标。)
寻找有意义,自己又喜欢的目标其实挺难的,尤其是在工作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寻找目标,但是无论如何,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我们各自寻找去吧。。。
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感官之乐”--随时全神贯注每一项乐趣。“人体有百种独立的功能:眼看,耳听,触摸,跑步,游泳,登山。。。。它们都跟心流体验有关。。。。”
米哈里强调:光靠身体的动作是不能产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灵的力量才行。
当初看到这里,立刻放下书本,用“心”地听了几首乐曲,很是享受!还有,每天用毛笔抄经的时候,也会常常体验到“心流”。说到这里,大家会想起那个禅宗的故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专注当下,大概讲的也是“用心”,异曲同工。 如此,以后无论做什么都要“用心”。
米哈里还说到“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原来如此,自上大学以来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尤其是在情绪低谷的时候,写完日记,整个人都会舒服很多,过去以为这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如今知道了它还是一种塑造秩序的方式。
三、掌控心灵。关于做对的事(做应该做的事)
“生活的品质取决于控制意识的能力,这是人类早已知道的简单事实”
“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
“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是自己快乐或悲伤,”
看完书后的一个周末,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去做几件应该做却始终拖延未做小事(这些小事,因为没做一直如小小的芒刺在心头,很是损耗心力),做完之后的感觉非常好,顿感轻松和充实。
能够时时做到掌控自己的意识和心灵,其实很难,但做到了,结果是很爽的呀,不是有那句话“自律,自由”,愿自己不断修炼,增加“自律”的比重。
四、未来属于善用闲暇的人
“迈达斯国王点石成金,最后活活饿死的寓言,充分说明一味追求财富,地位,权利,未必能使人更快乐。惟有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消极接受大众传媒的方式,都不是使人变得跟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会吸干我们生命的精髓。”
未来闲暇会越来越多,如何在闲暇时“满足而快乐”?我想,要有“主动”的,“创造性”的直接“参与”的活动,不能只是被动的,替代式的娱乐。
五 、其他:关于秩序不佳的家庭、关于美育
书中有一段关于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提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
第一:是“清晰”。
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的互动关系中,目标和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情,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工作。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知识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监禁的行动机会。
反之,“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和争执,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
关于美育,郑也夫老师说:
“美育,可以让人在其精神世界中愉快滴领受一种秩序,有了这个秩序,才好顺利地接受第二个秩序,即道德伦理的秩序。。。而音乐是精神世界最神秘和美妙的秩序。。。强调教育儿童首先就该教他们音乐,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于和谐之中,意识的秩序才得以建立。“想起我们在学校里那点可怜的音乐课,以及为了考级的孩子们哪里顾得上专注于音乐的优美、和谐。
想的更远一点:从小的美育(例如学会欣赏音乐)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建立个人精神世界的秩序--才能建立道德伦理的秩序--才能建立内心的秩序--才能是一个专注的人--才能是一个内心安宁,有力量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社会一定不会是充斥着焦躁、戾气的社会。所以说,素质教育其实不是空泛的,是有深刻内涵的,如果我们没有功利化素质教育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