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玫瑰》读书小记
翻译·细读·诗歌
这本书的确是本大部头,不仅是在厚度上,更在其内容的庞杂,可以从文本细读、翻译,以及传记等层次进行解读。从热带高压过境的七月到桂花香满园的十月,前前后后翻了几遍,却也不敢说自己已将它读完。
一
初读时目光落在翻译上。在《飞鸟的谱系》中见识了“把明明白白的世界搅得浑浊不清”的翻译,便想到《时间的玫瑰》看看何为好译者。头两篇中北岛直接给出自己的译本,在评析中插入对他人错译的指正,渐渐地开始附上其他译本的完整版,列数其中不妥之处。策兰一章后,(也许是王家新作出回应的缘故,和打破读者思维惯性的考虑)北岛将自己的译本移至后面,在批评时也更加谨慎。且不论相关争议,从不同译本的对照和北岛的翻译观中,确能总结些方法论以供自省。
直接性与对应性是基础,要忠于原文。它包括字词理解的准确性,标点和分行的保留,以及对过度阐释的警惕,不能因错译、漏译和修改误导读者。就诗歌这一表达形式而言,北岛特别强调节奏感和对词的控制。前者的传达是诗歌翻译中的一大挑战,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自己的韵律系统。音乐无国界,依托于语言的音乐性却有。即使无法还原,至少不破坏原诗的节奏和韵律,切忌强求外在形式的工整,或硬套文言表达。后者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凝练。北岛主张简单而精准的表达,常指出其他译本句式过于冗长与繁琐。他的译作看来的确比其他版本清爽,通过炼字、助词省略和句式简化,剪去不必要的枝叶。最后,翻译不是简单的译文,而是译人。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有着怎样的创作原则,下笔时有着怎样的考虑,都需译者深思。例如将诗人有意的暗喻转为明喻,岂不辜负其一片苦心。
北岛在赏析特朗斯特罗斯的《果戈理》时,说“coat”一词有书封套的意思,故此诗是从一本书开始的。只知“外套”的中国读者很可能就与这层含义擦肩而过了。翻译和跨语言阅读时的难处在于,语言系统不是一一咬合的齿轮。除去双关语的言外之意,自身语言中缺少的东西也容易被忽略。欧洲人餐桌上的“cheese”,绝非“芝士”与“奶酪”两个词语能言尽,只好修修剪剪,塞进我们的套子里。要想看一个词原本活泼泼的样子,还是要走出套子,回到它们的源头和语境中去。看语言如此,看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使用语言的人也如此。
二
进入文本——诗。这本书读得慢,很大程度上缘于读不懂诗:诗人想表达什么,诗歌好在哪里?起初因视觉化的阅读习惯碰了一鼻子灰,而后想起初中语文课上诵读诗文的方法,便开始读,朗读,反复读。虽能隐约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但还是一头雾水。于是便静下心来,看北岛怎么读,取取经。
细部上北岛采用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分析诗歌内部结构,词语本身以及词与词间的关系。常见切入点有色彩、气味、质感,抒情性、叙事性、论辩性等不同段落风格(未能理解北岛对洛尔迦《黎明》一诗中论辩色彩的评论),虚实、动静、时空(方向与融合),句式和标点创造的节奏和音调,以及矛盾对立带来的张力等。北岛并未止于新批评,而是从文本内部走向外部,将作品与作品间的互文性、诗人和时代纳入视线。
以上总结只是为自己以后读诗提供可能的方向,其实有点形而上。当我好不容易跳出原本“看山是山”的阅读方式,拿着“隐喻”这把钥匙去理解诗歌时,却迎面撞上晚年策兰,他说要和"隐喻后面捉迷藏游戏"的告别。同一诗人的作品中尚且如此,遑论不同时代、文化下的诗歌。北岛在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方法上的得心应手,有一部分原因是方法论和分析对象生于同一文化土壤。我们在读其他文化语境下的诗歌时,恐怕无法照搬。新批评方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反讽”“张力”“隐喻”这些概念,而是从文本出发的思考方式,回到文本,从中开花结果。
纠缠于方法论有些无趣,甚至精疲力竭。读诗还是重在感觉和审美,这二者多大程度上可以用理性表达来描述,我不知道,有些地方北岛也只是点到为止。如果说诗歌创作是“用可言说的词,表达不可言说的雪”,那么评论家如何能描绘出雪花的精确形状,一般读者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走进诗歌?或者说诗歌其实是有门槛的,作品像一座山,只有登上山峰才能与诗人相遇,感动相拥?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我更愿意从文本开放性和情动于中的意义上读诗(也算怠于思考的表现吧)。即使未曾见过西班牙的橄榄树,也能感到林间吹过的悲风。
三
北岛在写作中有意使用了对位法,将自身经历与诗人生平两条线结合,使文章形成其内在结构和张力。他将书写成一首诗,指向自己“不可言说的雪”。如北岛与赵一凡,曼德尔施塔姆与爱伦堡,两对友人的交往穿插进行,由《人·岁月·生活》一本书相遇。当他谈论苦难中诗歌的黄金时代,也在说中国的七八十年代;笔下诗人的流亡、孤独与提心吊胆,也是自己的。
不同诗人在时代浪潮中走向不同的结局。洛尔迦倒于橄榄树林前的一声枪响,特拉克尔的金色被冰冷波浪吞没,里克尔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曼德尔施塔姆选择见证苦难……但他们的诗中有着共通的东西——寻找永恒。时代命运不单单指政局,还有现代性这人类历史中短暂却充满变动的阶段(书中基督教线性时间观与社会现代性关系的讨论颇具启示,也令人联想到拥有循环时间观的王朝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现代性,意味着过渡、短暂和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焦虑,诗人们希望在这短暂中再现永恒与不变,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人的灵魂。这一焦虑带来诗歌的张力,甚者是现实生活中的彷徨与孤独。
有人诉诸上帝,有人探讨爱和死亡,有人转向童年与自己的民族,北岛则对传统有所执念。他谈托马斯诗歌的传统资源,感慨于中国现代诗歌传统的中断,也指出将现代主义等同于反传统其实一种误解。“传统就像血缘的召唤一样,是在你人生某一刻才会突然领悟到的。传统博大精深与个人的势单力薄,就像大风与孤帆一样,只有懂得风向的帆才能远行。”读完之后也开始好奇,中国现代诗歌在怎样的土壤中长大,如何与传统衔接(应不是完全断绝,外来移植的产物)。
四
个体与时代,变动与永恒,继《沈从文的后半生》后,再次出现在我面前。两部作品在此交汇,只是作者们讲故事的方法相去甚远。张新颖尽量将自己隐藏起来,让沈从文自己说话;而读《时间的玫瑰》时,北岛的旁白一直萦绕在耳际,叙述者还会时不时跃到你眼前。
穿过翻译和细读的密林,绕过叙述者,我想与诗歌的创作者走得再近些,感受他们的生命。一个诗人以他的苦涩引起了我的注意——保罗·策兰。
串成线的太阳
在灰黑的荒野上。
一棵树——
高高的思想
弹着光调:还有
歌在人类以外
吟唱。
诗很短,连名字也没有,书中涉及的篇幅也不长,那棵树的孤独却一下击中了我。里尔克的孤独还带着几分浪漫色彩,为了自由选择流浪。策兰的孤独却是既被社会抛弃,又被自我放逐的双重孤独。作为犹太人,他目睹民族被驱逐和杀害的困境;在犹太人内部,他也是失去身份的人。局势日渐紧张时,他催父母躲藏,母亲却告诉他“我们逃脱不了我们的命运”。他无法说服父母,独自一人离开家,未想竟与父母永别。“你全部进入的名字才是你的,坚定地走向你自己”(《数数杏仁》),坚定走向自己,获得名字的是“你”,而选择逃脱命运的“我”,无法拥有姓名,只能发出“把我也数进去”的恳求。
但还有歌,多好。就如策兰自己说,“苦,是的,这些诗是苦的。但在真的苦中,肯定没有更多的苦,难道不是吗”。一个灵魂在孤独和苦闷中,还在尝试抓住什么,狂风中纸鸢的细线没有断。只是写下这首诗的几年后,天才还是沉入心中的苦井,数进杏仁。
为什么最后那点歌声也消失了?这个问题令我喘不过气,便拿上书到外面散步。入秋后夜晚的气温降得很低,空气如特拉克尔的诗句般冰凉。过了十点半,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可以像里尔克和莎洛美一样,脱掉鞋袜踏上积了落叶的草地。及踝的青草柔软,稀疏之处可以踩到湿润的泥土,里面夹着坚硬的石砾。原来土地踩起来是这样的。在一棵树边坐下,借着路灯的光线读诗,《死亡赋格》、“数数杏仁”,还有那首无题。以前读诗,觉得可以让自己静下来,找到倚仗的东西,内心安稳。如今诗歌显露出它的另一面:攥紧心脏往下拽,让人沉重与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