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1、
盛夏已逝,秋意来临。说到今年印象里最火的两部戏,莫过于《延禧宫略》和《如懿传》了。
周迅的演技是很好的,台词功底也是极为厉害。言语动作之间将如懿演得当真是入木三分。
最后一集要去世的时候,她笑语盈盈,说着每一句台词,但看着的人却都是泪流满面。
一个女人啊,最绝望的状态,真的不是大哭大闹,而是平静。
像绕梁三日的余音,像一曲终了弦断之后的岑寂,就这样默然结束了。直到她独自倚靠在那里,宛转蛾眉依旧远山色,像睡着一般,身边却已不见了少年郎。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一生不如意的她终于自由了。
从曾经的“墙头马上”走到最终的“兰因絮果”,一生的时光就这样过完了,明知自己不适合入宫,却依然想要和他在一起,这就是那时的单纯想法,她想着:“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一生一世一双人。”
最后的最后,如懿羡慕的,不过是与记忆中的弘历过普通人的生活,然而他是天子,这一切早就命中注定,所以她必须不停地周旋在妃嫔之间,不停地得宠失宠,起起落落。
等她明白这点的时候,生命的终点也便如期而至了

2、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总让人想起年少时的弘历和青樱。
年少之时,皇城边上,青樱从千里镜里看见弘历一路小跑跑向自己,少年笨拙跑去见意中人的样子总是最可爱的。一出《墙头马上》,两心相许,进入宫墙的几年后,青樱睹物思人:绿梅难得,皇上的心意更是难得。
最初的爱情总是美好,你见过他最难堪的样子,他见过你最决绝的样子。从热恋到决绝,所有的美好都不过是缘于不了解。
因为不了解彼此,所以开头是美好的,因为太了解彼此,所以结局是潦草的。
因为不了解,她看到的是他气度高华,如琢如磨,他看到的是她饱读诗书,聪敏睿智。因为太了解,她看到的是他的多疑与反复无常、阴晴不定,他看到的是她的倔强骄傲不肯低头。
如懿与弘历,一开始就是是个错误。只因生在帝王家,如懿聪敏睿智,却又孤傲倔强,一生从不会曲意逢迎虚与委蛇。弘历气度高华,才智过人,却又生性多疑,在他一生中,权利与王座才是永远让他安心的东西。

3、
岁月之中,最温柔善变的莫过于一段感情了。
我一直爱你,可我也无法接受背弃的你,所以我不喜欢你了。
如懿和弘历见的最后一面,她的笑容淡淡,声音轻柔,再也没有当初看着心上人时的那种热切。皇上说:“过去的事,我对不住你,你别放在心上了。”她说:“过去的那些事,我都淡忘了。”
是啊,都淡忘了,淡忘了你对我的伤害,也淡忘了我曾经那般爱你。
从年少时的青梅竹马赌书泼茶到最后的渐行渐远,从“你放心”到“皇后也是朕的奴才,不可违逆朕”,变了的不是弘历。而是如懿终于在爱过后的一次次绝望之后明白自己几十年坚持的幻梦也不过只是镜花水月,转眼成空。
如她所言。旁人的人生可以删繁就简,安稳过一生,可咱们的日子一脚踏进了紫禁城,注定就得过上今日重复昨日,永无止境的日子。
真心爱过的人,眼里是揉不得一点沙子,更是无法讨好迎合。所以如懿选择远离,选择刚烈的离去,她断发,就是为了保全自己心里的那个青樱和弘历。
但是,她却忘记了。感情中受伤地往往是那个最先爱的人,谁爱的越早,谁就伤的越深。而爱的最深的那个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这段感情里的输家。
如懿花了一生,才懂了这个道理。但她最后的离去是反倒是解脱和坦然的。因为爱过了,所以放下了。

4、
如懿死后,弘历剪下自己的白发,与盒子中保存完好的青丝缠绕在一块。也许,他是爱她的。但这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了。盛年不再来,分散逐风转。
如果,她了解他多一点,她就不会选择深宫红墙,如果,他对她多点真情实感,她就不会生无可恋含恨而终。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此句原出自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止银奔也》。
白诗云: 妾弄青梅倚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接下来最后一句又告诫人说:"寄言痴少人家语,慎勿将身轻许人。"
这句话无不对应着故事结尾的帝后隔阂,生死不复相见,正如小说原著中写道的那样,青樱盛放,红荔未见;红荔将熟,青樱已落。

作者:宁为玉,一个谜一样的精神思考者。个人公众号:宁为玉(ningweiyu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