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艺术遭遇手机文化
世界著名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于10月16日登台保利剧院。应音乐家的要求,音乐节组委会发出倡议,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音乐演出期间,请观众临时关闭手机两小时,让音乐会现场杜绝手机铃声和手机摄影,以尊重音乐和艺术家。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为什么不愿意去电影院看文艺片,因为那里找不到他想要的安静。他举了自己在电影院看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为例:“你说,在影院,你旁边呱唧落座一个二百斤的大胖子(这里没歧视胖子,因为他自己也是二百斤大胖子),咋看是枝裕和?挤得我都快扎他咯吱窝儿里去了。我换了前排的座位,还是不行,一直走神。以后,我不会再在影院看任何是枝裕和,他的电影需要安静,世界就剩下你一个人那种安静。”
这种事情我也感同身受,我们躲进电影院,本来就想在黑暗里走进另外一段人生,逃避现实俩小时,但总有人把你拉进现实的滚滚红尘里。左边的孩子哭了,右边的电话铃响了,前面的观众点亮屏幕刷朋友圈,后面的观众干脆用手机谈起了工作,你的兴致就这样被败掉了。
电影还好,影响的只是周围的观众,但像是音乐会、话剧这类现场表演,这些行为影响的可能就是表演者了。你不仅能败坏观众的兴致,还有可能毁掉一场演出。所以在演出中保持安静,是观众最基本的礼貌。但抛开个人感受再看,人们无法在演出中保持安静,仅仅是因为没素质吗?还是这里面有点什么误会,比如说来自文化上的误会。
我有一个想法,不一定对。我总感觉,我们的文化是一种热闹文化,而来自欧美的高雅艺术则是一种安静文化。想想我们的各种演出,无论是高雅的京剧还是通俗的相声、二人转,好像都不禁止观众喝彩,甚至会喝彩、能互动是资深观众的表现,能踩对了点喝彩,您才是真票友。
这事儿也不仅仅反映在文艺演出领域,在体育赛场上,我们也讲究个热火朝天。这里最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就是乒乓球,按说这种个人项目最需要安静,比如网球裁判的一项工作就是让观众保持安静。然而更需要安静的乒乓球赛场却没有这项传统,赛场上往往锣鼓喧天、齐声呐喊。以至于国家队为了适应赛场气氛,在平时训练时也放录音机,模仿赛场声音。至于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对不起,因为乒乓球完全被中国人所垄断,您只能入乡随俗。
所以当安静的音乐会和话剧表演来到中国,多少就有点水土不服,而中国观众也需要时间来学会安安静静的欣赏演出。说实话欧美的音乐会和歌剧表演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雅安静,据说莎士比亚活着的时候,小剧场演出跟现在二人转也没啥区别,各种吵吵闹闹,内容也充斥着三俗的段子。只是这些演出渐渐被上流社会所青睐,登上了大雅之堂,这才逐步提高了格调,而观众礼仪也渐渐养成。
除了地域文化差异之外,这些古老的艺术演出也遭遇了现代文化的挑战。而这个现代文化可就不分中外了,这就是手机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手机已经蜕变成我们的一个器官,片刻离开不得。不要说关机了,对很多人来说,手机电量不足都会造成焦虑。而拿手机记录生活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本能。前两年美国大选有个照片很有意思,选民们跟希拉里拍照不是面对她,而是背对她,通过自拍的方式跟希拉里合影,这就是新的文化。
而这样的现代文化也难免就遭遇传统文化,让对方感到受了冒犯。前两年,英国演员“卷福”康伯巴奇在伦敦演话剧,但没演几天,康伯巴奇已深感困扰。现场此起彼伏的闪光灯让他分心,更让他痛心和羞愤,以至于演出结束后,他不得不走出后台,向一大群等候在外的粉丝求助,力劝他们抵制“在剧场用手机拍照、摄像的陋习”。而英国作曲家戴维斯更是将音乐会中让自己手机乱响的观众称之为“艺术恐怖分子”。
所以现在我们面临一个入乡随俗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谁随了谁的俗。我想这就取决于谁的文化更加强势了。比如乒乓球来到中国,就要融入中国的热闹文化,而古典音乐如果想要获得年轻人的青睐,要么你能让年轻人安静下来,要么就只能让自己热闹起来。前些年有个叫“古典辣妹”的乐队,就尝试以热闹的方式拉小提琴。
入乡随俗的力量很强大,有时候你很难抗衡,英国人抱怨我们往威士忌里兑雪碧是暴殄天物,他们怎么不说他们往茶里面兑牛奶和肉桂呢?想到这里,我有点同情那些高雅艺术了,他们要么就只能忍受怎么也劝不住的粗鲁观众,要么就只能继续小众下去,直到慢慢凋零。
-
果郡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03 17:40:58
-
凛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25 08:47:30
-
心灵孤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20 22:34:40
-
xrza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20 21:11:51
-
杜小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20 12:37:49
-
duod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20 00:27:02
-
黑色金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9 21:59:18
-
eurek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0-19 21:01:42
-
神仙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观点很有意思。我们的艺术是一种热闹文化,而欧美的艺术是一种安静文化:我们的戏曲热闹,欧美的音乐会则安静。但日常中却恰恰相反,中国人善于压抑自我,西方人善于吵闹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2018-10-18 18:01:38 -
不言 转发了这篇日记
“我们的文化是一种热闹文化,而来自欧美的高雅艺术则是一种安静文化。”为什么跟日常的习惯状况是相反的,很有趣,是不是一种日常的压抑和释放?日本也是,在娱乐消遣方面的状态下基本都是吵闹得不行。。。
2018-10-18 13:10:52
贝果在唱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中国大学招关系户,多学学美国先进经验 (2人喜欢)
- 英国女王不吃全熟牛排 (3人喜欢)
- 特朗普为什么背叛了他的偶像?
- 泽连斯基就不该和特朗普在直播间连麦 (6人喜欢)
- 酒店开房洗衣服?这事儿我干过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