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斗志是一种心理病
这世间最霸道的话就是:“我以为……”
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当做错了一句“我以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有一些“我以为”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比方说抑郁症,早些年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当听说哪个功成名就的人得了抑郁症还会的嘲笑人家得的是富贵病。
口不遮拦的说些恬不知耻的风言冷语。
却不知那一张张强颜欢笑的面具下,藏着一颗颗流泪的心。
直到海子、三毛、张国荣、阮玲玉、乔任梁、林奕含、李恩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墓碑上冰冷的照片。
他们用生命换醒了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对抑郁症群体的关注。

今天我想聊的不是抑郁症,而是一种和抑郁症一样被人们忽视的心理疾病。人们对它知之甚少,且存在很大的误解。
举个例子,遇到一个酗酒者,你会怎么想?会不会用有色眼镜看人呢?坦白说,我会。
我们喝了太多鸡汤,潜意识中会认为,如果连戒酒这么小的事都做不到,那一定是个loser。
然而你从来没想过,这可能不是自控力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同样的,龟缩在父母羽翼下的成年人,也可能不是巨婴,只是患了“精疲力竭症”。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贝格拉斯博士,长期关注职场人士的心理问题,并为美国众多企业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他指出,有70% 左右的职业人士不同程度地感到“精疲力竭”。
表现为对工作缺乏兴趣,总是不在状态,身心俱疲。很多职场人会通过休假来调整状态,但结局往往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回来后反而为浪费了时间而焦虑。
史蒂文•贝格拉斯博士将多年的研究与临床经验,整理出一本《自我驱动心理学》,在美国一经出版,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是《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


说了这么多,什么是精疲力竭症?书里讲了几个很典型的故事。
来自正统犹太家庭的亚当,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和几乎所有的职场父母一样,他的爸妈也非常忙,小时候唯一能引起父亲关注的,就是他的成绩。
亚当的姐姐是全A生,并且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
亚当在巨大的期望下,拼尽全力。本科和MBA都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族企业担任总裁,与门当户对的妻子结婚,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一切都那么顺遂,亚当就是大众眼中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男人,直到警察找上门,一切跌入谷底。
亚当在黑市倒卖钻石,非法获利几百万美元。
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他只是将这笔钱转移到了海外账户,并没有用过分毫。
从他的薪资和家庭情况看,亚当并不缺钱,甚至可以说供过于求,既如此,他为什么要做非法的事儿呢?
在解释这个例子之前,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乔丹。
在篮球史,乃至整个体育行业,乔丹都是划时代的人物。但你知道吗,他曾离开篮球转战棒球长达18个月之久。
1993年,乔丹在如日中天之时选择了退役。当时对媒体的说辞是难以走出父亲被谋杀的阴影。
但大众并不这么认为,媒体甚至怀疑他陷入了赌博问题。
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在高峰时选择隐退呢?
他们患了同一种精神疾病——精疲力竭症。
史蒂文•贝格拉斯博士研究指出,精疲力竭症常常是由于持续不断的微小琐事所引发,症状表现为成功之前的焦虑以及成功之后的倦怠,即:你努力实现了目标,并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结果却没有如你所愿。
具体到亚当和乔丹,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一个公式可以解释其中缘由:
自尊=成功/预期
球迷、俱乐部、队友……所有人都对乔丹抱有极高的预期,并将期望建立在他的“最佳表现”之上。想要保持“最佳”,已然不易,超越自己创造的“最佳”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亚当的情况也是如此,作为家中独子,传统的犹太家庭,亚当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每一天都如履薄冰,作为集团总裁他代表着家族荣誉,稍有不甚,就会被大众口诛笔伐。
当人们无法消化压力时,就会被压力反噬。
亚当的行为并非个例,心理学家给它取了好听到的名字——皮拉斯复仇。
皮拉斯复仇是一种通过伤害自己或自己的事业来惩罚他人的行为策略。
亚当的复仇对象是他的父亲,小亚当只有在没有获得A时,才会得父亲的关注,尽管那种关注是长达2小时的说教。基于此,他想要通过毁灭父亲心中完美儿子的形象,来对父亲实施报复。
乔丹的情况,是另一种“精疲力竭症”的表现,成功带来的“精疲力竭症”。
在退役前,乔丹已经达到了一个事业的小高峰,这时候来自自己和公众的压力,并没有形成对他有益的良性压力。相反,那时的压力是一种恶性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乔丹会害怕失败,害怕让大家失望。
史蒂文•贝格拉斯指出,成功会带来以下三种糟糕的情况: (1)被压力压得透不过来气; (2)通过自我设障的方式来为失败寻找外部借口; (3)逃避行为的预期效果。
显然,乔丹不幸中奖。他用了18个月来调整状态,重返篮坛的乔丹身材走样,球技生疏,外界对他的期望值非常低。那段懒散的时光,反而成为保护他的屏障,给了他自由发挥的场景。
果然,乔丹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王者归来。

佛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到他的一生!而一个幸福的童年,必将迎来一个幸福的人生!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理论都基于一个同样的假设:童年经历的卑微和无助将塑造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一生。
也就是说,精疲力竭症的病因之一来自原生家庭。童年时的经历并不会随着岁月消逝,他们会潜藏在意识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决策与行为。
亚当的父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许,他总是不断督促亚当成功。他感受不到父亲的温暖,只有在考砸了时才能得到父亲的重视。
父亲插手亚当的生活,干涉他的决策。总是用DNA来证明亚当的无限潜力,这些行为激怒了亚当。
心理学家对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对孩子成功的回应只是“我知道你可以做到的”或者“我早就告诉过你了”这样的话,会迫使孩子更快地破坏他的学习潜能。这种有伤尊严的评论传达了多种信息,每种信息都能激起孩子的愤怒。
比方说,“我早就告诉你了”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是我们帮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的”。而另一层的含义则将孩子出色的表现变成了某种惩罚:如果你没有达到预期要求,那你就完了,因为它反映出你的学习态度很差;如果你达到了要求,那你也完了,因为你的成功都是别人告诉你该怎么做的,这些都来自外在因素而非自身能力。
当然,我提到原生家庭,只是想指出一个问题的可能性,精疲力竭症只是一场精神感冒,可以治愈。

看心理医生的费用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受的起,好在几千年前荀子就告诫过我们,“君子性非议也,善假于物也”,现在我手里的这本《自我驱动心理学》就是很好的参考物。
治疗精疲力竭症,可以三个方面入手。
1、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
马斯洛曾说,许多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都是对自我了解的恐惧——一个人的情绪、欲望、记忆力、能力、潜力和命运等。并且,这种恐惧具有防御性……是出于对自尊和自爱的保护,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们会不自觉地对任何能激怒自己或者觉得低人一等的认知感到恐惧。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
本书作者史蒂文•贝格拉斯也建议说,治疗精疲力竭症的第一步,就是勇于直面心理上的弱点,不必去自责,也不必活在别人眼中。
同时,也不要尝试完全改变自己,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直面自己,接受自己完美与不完美。
2、拥抱挑战、创新和改变
理财界有一个说法,“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这个观点在这里同样适用。
精疲力竭症的表现之一就是逃避风险,规避挑战,同时又为生活感到焦虑,担心失业后如何偿还银行贷款。
如今遍地斜杠青年,人人都可以开创8小时之外的副业。分摊风险,人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初中数学告诉我们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多一个选择更加稳固。
根据第一条提出的自我认知,去分析自己的兴趣点。
《会赚钱的妈妈》中指出,最适合你的赚钱的点是:能力、兴趣、知识、技能的交汇点。
3、做好情绪疏导工作
作为被鸡汤毒害的一代,我们的意识中有太多扯淡的东西,比方说:痛苦是财富。
NO! 痛苦怎么会是财富呢?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再比方说,职场中不能发脾气,要做一个中庸的人。
但,坏情绪积攒多了,就像垃圾,如果不及时清理出来,心就会被堵死,这个人就会发霉发臭,甚至坏掉。
佛学中也说,“强压怒火就像在手中握着一块烧红的碳想要攻击别人,其实,被烫伤的反而是自己。”
事实上,大部分精疲力竭症都源自于对自身的愤怒。
当感受到自己愤怒时,不要强压怒火,选择恰当的方式疏导愤怒。极限挑战是一种疏导方式,运动也是一种疏导方式,听音乐也是一种疏导方式。
最近我选择的疏导方式是蹦床公园和欢乐谷游戏项目。
疏导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有用就是好方法。
我们常说,好奇害死猫。但事实上,好奇不一定会害死猫,无知才一定会害死自己呢!
透过表相看本质,是我们该有的技能之一。酗酒、吸毒、不认真工作,可能并不是他们意志力不够坚定,他们只是病了,需要接受治疗。
不要什么都不想什么不都不理解就无端的评论,甚至谩骂。
人生是一场修炼,你我都是第一次做人,可能做的不够完美,但一定要用心。
直视无知,接受新知,不断精进。
如果依然对不上进存在误解,把《自我驱动心理学》当做接受新知的第一步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