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法: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
什么是「符号矩阵」?
这是一套分析你创作故事的方法。
法国学者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叙事的二元对立模式,之后格雷马斯在二元对立基础上进行扩充,得出「符号矩阵」分析模式。
符号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认为:所有故事都是建立在一组对立意义组上,但一组不足以支撑整个故事,所以将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使得叙事分析的实现更为完善。
对立意义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对立关系。
比如想要把魔戒扔进火山的护戒小队—vs.—阻挠小队前进的半兽人(《魔戒》);
想要拯救魔法世界的哈利波特—vs.—与其对抗的伏地魔(《哈利·波特》)。
格雷马斯觉得:哎,只有两个阵营的抗衡,有点单调,这点情节量撑不起一整个故事啊。我感觉除了这种简单明了的善恶对立关系外,还潜藏着其他的对立关系。
于是格雷马斯鼓捣出了一套研究角色行动逻辑的模式,让创作者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看自己的故事。这套分析模式,格雷马斯称之为「符号矩阵」,符号矩阵由4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用来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关系。
具体理论为:
(1)设立一对对立项【X】和【反X】;
(2)与【X】矛盾,但不对立的项为【非X】;
(3)与【反X】矛盾,但不对立的项为【非反X】;
(4)【非X】与【非反X】不一定会有对立关系。
理论图如下:

当我们确定了一个故事中的【X】以及其他三项元素,就可以从中分析出元素间的关系,并立足于这些要素来考察整个故事结构、情节发展、推进与结局,也可借此解析叙事结构。
符号矩阵的应用
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如何用符号矩阵分析这个故事?
最开始的一步,肯定是分析出角色之间的关系。格雷马斯认为,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在叙事过程中,引入新的要素(【非X】和【非反X】),故事才得以展开。
首先是【X】,自然是我们的主人公——哈利·波特。
【反X】,即反派,伏地魔、奇洛。
接着是【非X】,他们与主角【X】有矛盾,但不是对立关系,对应的角色是马尔福。他在故事前期给哈利制造了许多矛盾,但并不是反派。
最后是【非反X】,他们可以看做是主角【X】的伙伴,因为【非反X】与【X】的目标一致,都是与【反X】对立。所以【非反X】在故事里对应的人物是邓布利多。
如此一来,《哈利·波特》的符号矩阵便清晰明了:

有趣的是,这套符号矩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在故事前期,罗琳通过斯内普的性格描写以及行为怪异,来误导读者这是个反面角色,但最后一章来了一个小反转,之前我们认为属于同一阵营的奇洛教授,才是故事的幕后黑手。

格雷马斯的这套理论,能让我们得知故事里的人物逻辑关系。
试着给你的故事划分成前期/中期/后期这几个阶段,然后运用「符号矩阵」来将角色们归入到各个阵营里,去观察、检验他们的逻辑关系。
你或许会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