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oz幻想交响曲指南
这份简短的聆听指南,一是出于对幻想交响曲的喜爱与赞叹,二是希望让更多身边的朋友能接触这部杰作,并以此为引导欣赏其魅力。

引子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或许最受大众欢迎,炽热的情感、惊人的想象力,文学中汲取的灵感、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因素赋予这个时期的音乐独特的“浪漫”气质。尽管浪漫主义在19世纪早期已经萌芽,但或许最能体现“浪漫”精神的先锋作品正是法国作曲家Hector Berlioz创作于1830年的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刚开始欣赏古典时,交响曲是较复杂的体裁之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抽象音乐,学习的范例有Beethoven大多数的交响曲;另一类属于标题音乐,这类交响曲往往有标题与具体的乐章描述,杰出的代表有Beethoven的第六“田园”交响曲与Berlioz的幻想交响曲。
23岁的Berlioz痴迷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次他去剧院看Hamlet,对饰演Ophelia的英国女演员Harriet Smithson一见钟情。Berlioz给这位疯狂爱恋的陌生人写了无数封情书,都被无视, 一方面当时两人在艺术上地位相差悬殊,另一方面或许她收到如此多来自陌生人热情洋溢的情书也感到恐怖。正是Berlioz内心难以压抑的热情和单恋的痛苦促成了19世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幻想交响曲。

除了上述提及的创作背景,还有几个关键点不得不提。第一是这部作品创作的时间。1830年是什么概念?古典主义时期集大成者Beethoven逝世于1827年。即使你没有完整听过他的音乐,也一定对诸如命运、英雄这样的作品风格有一些概念。但当你听了幻想交响曲后,一定会惊叹于Berlioz的音乐语言。短短三年,音乐风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第二是这部作品所需要的大型乐队和丰富配器,具体如下:
(1). 木管乐器:长笛2、短笛1、双簧管2、英国管1、单簧管2、大管4;
(2). 铜管乐器:圆号4、短号2、小号2、长号3、低音号2;
(3). 打击乐器:定音鼓4、钹、小鼓、大鼓、钟;
(4).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2。
在Beethoven的交响曲中,英国管、低音号、短号、小鼓、钟和竖琴从未被使用过。丰富的乐器色彩,加上Berlioz自学成才的精湛配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在最后两个乐章中尤为明显。
最后一点是柏辽兹为每个乐章写了简短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于欣赏这部作品非常有帮助。在下文每个乐章的介绍开头,这些文字会被引用呈现,简单翻译自http://www.hberlioz.com/Scores/fantas.htm上1845年版本的英文译文。
配合本文介绍的CD版本为Sir Colin Davis指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版本,他也是公认的Berlioz作品专家。幻想交响曲共5个乐章,约55分钟。
第一乐章:梦幻 - 热情 (Rêveries – Passions)
作者想象一位深受被某著名作家称为茫然的激情(le vague des passions)折磨的年轻音乐家,第一次看到一位集幻想中所有魅力于一身的完美女性形象,并疯狂地爱上了她。奇怪的是,艺术家所挚爱的这位女性形象每次进入他的脑海中时都伴随着一段乐思,他感受到其中带有某种激情的特性,但赋予其高贵而羞怯的气质。
这就是Berlioz为幻想交响曲所设想的主人公与女主角,结合创作背景很容易看出其中强烈的自传性色彩。交响曲在梦幻的氛围中拉开序幕,开头部分时而压抑、时而热情,直到5'23''由小提琴唱出了著名的“固定乐思”(idée fixe)。这段“高贵羞怯”的悠长旋律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代表他的爱人形象,之后每个乐章中都会以不同形式再现,用于配合“剧情”的发展。整个乐章围绕着“固定乐思”发展,始终处于“梦幻、热情”的气氛之中,值得关注的是从12'34''开始的一段体现乐队实力的高难度乐段,梦幻程度也达到最高点。13'11''、14'12''等几处多次再现了固定乐思,片段式的回忆引向了平和的结尾。
第二乐章:舞会 (Un bal)
这位艺术家在一个热闹非凡的舞会,而自己处于对美好景象的平静沉思之中。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在任何地方, 那个挚爱的形象都萦绕于心中,让他的精神陷入困惑。
乐章开头富有迷离神秘的色彩。值得关注的是Berlioz对竖琴的使用,展现了这场舞会的梦幻气质。现代的音乐会中,不少指挥家会增加至3-4把竖琴,增强这一效果。另一件值得关注的特别乐器是短号,注意0'31''处短号第一次嘹亮地宣告。短号的音色比小号更为亮丽,还有什么乐器能更好地拉开舞会的大幕?有意思的是,Berlioz生前出版的总谱中并没有用短号,所以现在大多数版本都是用普通小号。Colin Davis的这个版本,以及Martinon优秀的版本则恢复了这一亮点。这个乐章的主要旋律为一段优美的圆舞曲,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也是一大创举。2'05''处,固定乐思以华尔兹的节奏再现,他的爱人也来到舞会。3'23''有一段华丽的短号片段,伴随着竖琴,可以再次欣赏这两件乐器的梦幻色彩。舞会的氛围愈发热烈;5'08''处固定乐思短暂的重现,主人公陷入对爱人的沉思之中,但很快又被拉回到舞会,乐章也在炫目中结束。这个乐章有着电影一般的质感,除了热情洋溢的圆舞曲,对短号和竖琴的大量使用也是功不可没。
第三乐章:田野景色 (Scène aux champs)
在一个乡村的夜晚,艺术家听到两个牧羊人隔空用笛声(ranz des vaches)对答。这首牧歌二重唱和微风轻抚树叶的瑟瑟声, 此情此景,加之他近来心中涌现的希望,这些都促使他内心恢复一种反常的平静以及更加欢愉的心境。他孤独地思索着,希望能够马上不再孤单一人……但如果她背叛了他会怎么样!……希望、恐惧、欢乐与期盼,被这些阴郁的征兆所扰乱,构成了这个柔板的主题。临近结尾,一个牧羊人的笛声依旧,但远方的另一人却没有应答。远处的雷声……孤独……寂静……
这个乐章是全曲最长,也相对宁静的部分。一开始便是所描述的笛声对答。舞台内的英国管和舞台外(营造远处的效果)的双簧管遥相呼应,笛声交织形成二重唱。2'13''开始的第一主题平静优美,中间经历情感上的发展,但总体氛围舒缓。12'28‘’固定乐思也以平和的形式出现。进入尾声,14'30''处,英国管照旧吹出笛声,但此时远方的应答被雷声所取代,由四个定音鼓奏出,为最后两个狂乱的乐章作了情绪上的铺垫。
第四乐章:断头台进行曲 (Marche au supplice)
在确信自己的爱意被无视后,艺术家用鸦片麻醉了自己。麻醉的剂量虽不足以致死,但使他陷入沉睡之中,并伴随着强烈的幻觉。他梦见自己杀死了自己的爱人,被判刑,押向断头台见证自己的处决。赴刑的队列行进着,进行曲的音乐时而阴沉激烈,时而庄严辉煌,沉重的步伐声,随即爆发出最强音。在进行曲的尾声,固定乐思的前四小节重现,对爱人的最后念想被致命的死亡一击打断。
历史上有传言这部交响曲的部分音乐是作曲家在吞食鸦片的麻醉中写成。如果为真,那很可能是最后两个乐章。为了营造恐怖的气氛,Berlioz安排了浓重的配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纷纷加入。“《断头台进行曲》比我想象的还要恐怖50倍!”他在首次排练后得意地说。在一个简短而阴森的开头之后,第一主题,“阴沉激烈”的小调进行曲,由低音弦乐奏出。发展渐强后,1'18''第一主题由弦乐拨奏重现,并引出第二主题,大调进行曲,“庄严辉煌”, 由木管和铜管嘹亮地奏出。两段对比鲜明的进行曲交替演奏,5'14''第一主题以最强音奏出,达到恐怖的效果。5'42''开始一段急促的音乐表现死神骑马的场景,让人想起Schubert的艺术歌曲《魔王》。在结尾6'19''处突然陷入沉寂,响起固定乐思的前四小节,作为对爱人的最后回忆,紧接着乐队爆发出最强音象征刀起,弦乐拨奏象征头落。这个恐怖的乐章在小鼓的滚奏中辉煌地结束,迎来的则是更加恐怖的末乐章。
第五乐章:女巫安息日之梦 (Songe d'une nuit du sabbat)
他看见在女巫的安息日,身处于各种幻影、巫师、妖魔的可怕集会之中,它们聚集于此参加他的葬礼。诡异的声响、呻吟、狂笑;遥远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代表着他的爱人的旋律再次出现,但这次失去了原本高贵而羞怯的特质。现在只不过是一段粗俗的舞曲,平凡而显得荒诞:正是她来到了安息日……欢呼声迎接她的到来……她加入恶魔般的狂欢……丧钟响起,对《震怒之日》的滑稽模仿,女巫的舞蹈。《震怒之日》的音乐和女巫的舞蹈结合。
最后一个乐章所展现的噩梦堪称整部作品最“幻想”的部分。开头部分令人毛骨悚然,弦乐和木管乐器分别模仿出哀嚎、呻吟等诡异的音响。1'46''再现了固定乐思,但此时已经面目全非。爱人变成了女巫,“高贵羞怯”的旋律变成荒诞的舞曲,由单簧管尖锐地奏出。3’00‘’开始丧钟敲响。这里值得关注的是钟的使用。一般演出中,会把钟置于舞台之外,但应该奏出非常嘹亮清晰的钟声。丧钟引出音乐史上著名的乐段。这里Berlioz引用了一段中世纪圣咏《震怒之日》(Dies irae),传统上在葬礼举办安魂弥撒时所使用。这段旋律的原始版本在3'27''由低音号和大管所奏出;3'48''这段旋律又由铜管乐器演奏,速度加快一倍;3'58''这段旋律再转向高音区,由木管和弦乐拨奏以快速地节奏表现,也是对庄严的宗教音乐的滑稽模仿,非常大胆的创举。幻想交响曲之后,《震怒之日》的旋律多次出现在古典音乐中,比如Rachmaninoff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最被人所熟知的引用则是被Kubrick用在他的恐怖片《闪灵》的开头,阴森的旋律配合着环山公路的俯拍,营造出恐怖的氛围。5'21‘’开始了女巫的舞蹈。这一段为赋格,由低音弦乐引出,再由其他乐器模仿。音乐逐渐增强,这场恶魔的宴会也渐入佳境。8'06''处迎来了最高潮,《震怒之日》的旋律由铜管嘹亮地奏出,与弦乐部分女巫的舞蹈混合在一起。值得关注的是8'34''处弦乐用一种特别的运弓方式制造出特殊的音响效果,模仿了群妖围舞的诡异场景。整部交响曲在噩梦般的狂欢中结束。
尾声
幻想交响曲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在配器上影响了后来浪漫主义和现代时期无数的作曲家,而作品体现的强烈的个人色彩也成为后来音乐的主基调。更深层次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幻想交响曲中所描绘的在药物麻痹下痛苦甚至畸形的爱情,以及对女主角幻影般形象的迷恋,在后来文学和电影中能找到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
至于现实中的这段爱情,Smithson后来听了幻想交响曲的演出,意识到曲中描述的正是自己。他们终于结识并结婚。可惜婚后生活并不快乐。以前看书上写Berlioz始终不会说英语,而Smithson也不会说法语。他们的婚姻伴随着双方的冷嘲热讽和酒精的刺激。几年后他们还是分开了。现实?亦或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