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当代水墨七人展

策展人:盛葳
参展艺术家(按首字母排序):梁缨、李关关、李军、王濛莎、张天幕、周雪、祝铮鸣
开幕时间:2018.10.2016:00
展览时间:2018.10.20-12.2
展览地址:艺·凯旋画廊
艺•凯旋画廊荣幸地宣布将于2018年10月20日举办“隐喻:当代水墨七人展”,展览将呈现梁缨、李关关、李军、王濛莎、张天幕、周雪、祝铮鸣,七位艺术家的水墨作品。
作为一种文学修辞,隐喻有着漫长的历史,而在作为视觉图像的艺术中,隐喻同样是艺术家惯常采用的创作方式、艺术史家们研究艺术作品的重要通道。对隐喻的研究让我们能够理解古典绘画中诸如“面包”、“羊羔”、“骷髅”等符号的宗教含义,《双喜图》中一对枝头喜鹊和地上兔子的关系,《庐山高图》中高山与长辈寿星之间的情谊。从传统来看,中国画并不长于精细描绘现实和讲述各种故事,但“隐喻”却在绘画中却司空见惯,它们赋予不同的符号以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并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理解系统。
现代艺术为这样一系列含义及其系统找到了全新的方式,隐喻成为一种更为直接和鲜明的创作手段,无论是在先锋派诗歌,还是在前卫派艺术中,这一现象都同样发达。正如波德莱尔笔下所写,“人穿过象征的森林,森林发出悠长的回声”。现实主义的统治终结之后,在中国的当代水墨中,一方面继承了经典绘画中的隐喻传统,另一方面又吸纳了现代艺术的全新手法,以此作为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讨论的渠道,在自我与他人、内心与世界、现实与情感之间建立起全新的结构性联系。
新水墨自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起,开始变得流行。最初,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评论家,都乐于从绘画语言与视觉形式的角度去看待这种变化,来解释“新”与“传统”的差异。随着时间的进展,单一形式上的转化已经无法支持“新”的“意义”。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评论家在写作中,都开始寻找另外的可能性,从自我、生活、阅读、观念等方面着手,重绘“新”的当代地图。显然,仅仅是视觉表象的改变,已经不能持续发展水墨,那么,个人、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就变得尤为关键,这也正是本次展览命名“隐喻”之目的所在。
关于艺术家
梁缨
1961年出生于北京。1981-1982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1983-1993年,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艺术系曾获得汉堡扶轮社和北德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N)的艺术奖学金。1991年获艺术硕士学位。她的作品通常以抽象性的当代性绘画风格出现在观者面前,笔墨大胆,不拘束,大量
运用鲜艳的色彩,也大量借助于中间色的微妙,避免了一味地顺延中国传统水墨的绘画体系。在作品中,梁缨并不想针对现实生活而做出某种宏观性的概括总结,却是从自己的切身感触入手,以幽默、率性的姿态展开其对生命性的体验和情感性的抒发。
梁缨的个人展览包括:“仙境—梁缨个展”(上海华氏画廊,上海,中国,2017)、“仙境—梁缨个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6)、“南北东西得自由—梁缨个展”(Uspace艺术空间,苏州,中国,2015)、“梁缨日记”(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4)等。她参与的群展包括:“隐喻:当代水墨七人展”(艺·凯旋画廊,北京,中国,2018)“黄胄、梁缨父女作品展”(翰墨青州·2017中国书画年会,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青州,中国,2017)、“东方神韵-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威海市美术馆,威海,中国,2017)、“水墨新语”(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6),等。
李关关
1982年出生于山东,2000-200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生活工作在北京。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经常是李关关作品使用的名称,题目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艺术家对视觉切入角度的潜在观念,某种程度上也是进入艺术家创作内在逻辑的思维路径。李关关提取水墨精神的特定元素,如气质、意态、诗性、远境,将它们带入创作的语境,也将图像方式的光感、质地、角度等视觉因素与其衔接,传递出安静与个性的气息,在图像如何散发气质的课题中提供了一个视觉切入的文本。
李关关的个人展览包括:“切入:李关关个展”(艺•凯旋画廊,北京,中国,2017)、“关驹:李关关个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2013)、“以梦为马个展“ (邨上当代艺术沙龙,北京,中国,2012)。她参与的群展包括:“万物生—復言社主题邀请展”(復言社,北京,中国,2018)、“墨生四象—墨韵波兰克拉科夫艺术展”(克拉科夫Manggha博物馆,克拉科夫,波兰,2017)、“图像:画意-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等。
李军
1978年生于山东省龙口市,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军延续了传统的水墨范式,努力寻求笔墨韵味与当下体验的契合,在色墨的挥洒和种种妙趣横生的动物形象结构中,把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融入到他的动物的形象和笔墨之中,以突显人类在“现代性”之后出现的某些难以适从的生存困境。
李军的个人展览包括:“狗托邦――李军个展”(大美墨韵美术馆,威海,中国,2017)、“狗托邦――李军个展”(玉衡艺术中心,上海,中国,2014)、“错觉与错位——郝世明、李军双个展”(新绎空间,北京,中国,2014)等。他参与的群展包括:“中国青年水墨年鉴奖:2018悉尼驻留艺术家联展”(南海传媒亚洲艺术空间,悉尼,澳大利亚,2018)、“中国水墨现场•天津2018”(天津美术馆,天津,中国,2018)、“这世间唯一的花—当代水墨展”(信雅达 三清上艺术中心,杭州,中国,2017)、“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等。
王濛莎
1982年生于中国江苏无锡,书画世家。2006年毕业于中国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研习动画,先后进修于澳洲Griffith University、英国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现工作及居于中国北京。在王濛莎的绘画实践中,从来没有考虑过过去的水墨和她有什么联系,也不会考虑她的画与过去有何异同。她说自己心里的东西是自然溢出来的,绘画的各种可能性是船,是要将我的梦驶向彼岸。
王濛莎的个人展览包括:“新东方主义”(空间站,北京,中国,2018)、“悬浮”(艺·凯旋画廊,北京,中国,2017)、“园”(香港艺倡画廊,香港,中国,2016)、“初夏”(亦安画廊,台北,2014)等。她参与的群展包括:“抱负—赞颂当代中国女艺术家慈善展览”(香港艺倡画廊中环展览空间,香港,2018)、“化身I”( 纽约,美国,2018)、“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2017)、“动物统治:2017水墨巴黎群展”(1618画廊,巴黎,法国,2017)等。
张天幕
1971年生于吉林,先后毕业于国立华侨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壁画助教研修班,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深圳。张天幕专注于纸本蛋彩画创作,从最早作为儿童读本插图的水彩画,到后来将铅笔与蛋彩融合表现出更细腻的视觉肌理的综合材料性绘画,再到今天愈发敏感于“水墨性”的色泽和质感,其性情之中的温和与自在被这些绘画再现为一种色彩斑斓的梦境。
张天幕的个人展览包括:“生命中应有之轻” (曼艺术画廊,苏州,中国,2018)、“暗园尽头”(东京画廊,北京,中国,2015)、“不自知”(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4)、“自游”(华氏画廊,上海,中国,2013)等。她参与的群展包括:“后传统的告白—当代水墨作品邀请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中国,2018)、“温度计 第二回”( 贤空间,北京,中国,2017)、“工·在当代—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关注的力量”(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等。
周雪
周雪生于安徽,现居于北京。毕业于安徽省教育学院美术系,2009年进修于北大蒋彩萍工笔重彩研修班,现为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周雪的绘画在语言上与现代工笔的新传统保持着承续,但在主题上却大相径庭。孩童形象的天使、骑士、巫师在她的画面上以一种中世纪般的静穆展现出来。作为一种内省的观看,周雪的绘画更多聚焦于完美和梦幻的想像,但与其对应的外部社会依然缺席的在场。
周雪参与的展览包括:“东坡诗意—百壶百画·翰墨紫玉”(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北京,中国,2018)、“理性审美主义”(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17)、“关注的力量”(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秉承至臻—中青代工笔画名家作品展”(水泥库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16)等。
祝铮鸣
1979年,生于浙江,1995-1997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现居北京。祝铮鸣对神秘的描绘有相当长的时间,她的印度系列同样带有这种情绪。祝铮鸣未曾真正旅行印度,所有关于印度的视觉图像都来源于她的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相似的共鸣,我们将印度视为一个理想化的彼岸。也许正因为未曾真正踏足印度,才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传媒中间给予我们的那个“印度”更为理想化,更为神秘化。祝铮鸣所描绘的印度也许就是她自己,就是今天的我们和今天我们心中的彼岸。
祝铮鸣的个人展览包括:“空行—祝铮鸣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8)、“印度拂尘—祝铮鸣作品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 中国,2014)。她参与的群展包括:“隐喻:当代水墨七人展”(艺•凯旋画廊,北京,中国,2018)、“艺•圃:园林主题绘画作品邀请展”(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杭州,中国,2017)、“图像•画意:当代工笔画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关注的力量”(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6)等。
展览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