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艺术家王成普 | 运用线来表现真实空间
桃花源之新媒体艺术展——时空和谐
策展⼈:张锰
执行策展:王尤
“时空和谐—北京观唐美术馆新媒体艺术展”旨在认知处于无所不在的电脑科技影响下的诸多当代体验。 展览向我们提出了以下若干问题:在技术的空间和时间架构下,人与其所延伸的自我之间的关系;人与数码器械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对经验世界的感知;人与社会之间的总体关系。
展览中的作品探索了那些不受规矩束缚的幻想的轨迹,从超越肉体的渴望到人造合成世界的建构,从远程信息通讯的梦幻到跨基因的混合物,向我们有关现实和人类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提出挑战。

王成普的创作始终是在沿着同一个方向来进行的,在每个系列的作品中都由不同的材料语言来呈现相应的作品形式,以此来将关注点共同指向对空间关系的处理,这也许与他个人的雕塑知识系统有某些内在的关联。王成普比较偏向于理性的思考方式,类似于推理式的工作方式通过不停的重复和实验,能够让作品以及创作理念更完善。

《洞见》使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海绵搭建一条狭窄曲折的通道供观众穿越,体验在多维空间中涉向出口的冒险。王成普希望设置一条由线维和而成的崎岖穿越路径,通过之后海阔天空,进入另一层境界,可作为展厅里空间转场的连接。这类似于现代科学中时空洞的概念,透过时空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而在此却也正隐喻着通往世外桃源的那个狭窄洞口,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王成普阐述——心目中的桃花源
我对桃花源的理解主要还是源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文学或精神层面上讲,应该是世人对于个人理想生活追求的一种寄托精神。这类似于西方的文明中的乌托邦(Utopia)——一个“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可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对于我来说它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空间之中,也许说存在于人的意识世界会更准确一些。但对于艺术创作的作品来说,艺术家制作一件作品都是在完成一个意识中的理想空间,一个你在现实世界中不曾到过的地方、一个尽其极致的完美空间。也许在科学世界中这个概念还有待论证,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作来说桃花源的概念——这个“好地方”,是很真实的一种存在,因为艺术一直是在追求实现这种最完美的状态。

对于这次以桃花源概念为主题的展览,首先我也是考虑了桃花源这个概念以及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其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一段描写给我一种强烈的空间穿越感。但是就我本身而言,我还是会尽量以个人的一种创作方式来进行自我处理,使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海绵搭建一条狭窄曲折的通道供观众穿越,体验在多维空间中涉向出口的冒险。我希望设置一条由线维和而成的崎岖穿越路径,通过之后海阔天空,进入另一层境界,可作为展厅里空间转场的连接。

实施这样一个空间体验方式的作品方案,运用我惯有的表现形式,通过不同线条的切割在空间中叠加 形成类似于山洞的错落,来实施一个“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空间。真实的体验感也许是与我的雕塑思维有更直接的关联,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以视觉为主体的多媒体展览形式中,我更多考虑的还是一种可触碰的真实体验。海绵材料的柔软,黑色海绵维和的空间又有类似于山洞石头般的坚硬。

线与空间的关系一种是我近期创作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我们一般会将线表现在一个平面之上,而空间又是由不同的线组成,线组成不同形状,线内便是空间。在前面的一些创作实践中我更多的是以线来制作一些实体的作品,再将作品至于空间之中来占据空间,与空间发生关系。在每一次的创作中我们又都会将思考的问题不断往下推演,而这件作品更像是运用线的概念来直接表现一个真实空间。


由线来维和的空间通道,海绵作为线的表现载体,黑色的海绵中切割出一个黑暗的通道。通过这个空间你可以从一个世界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桃花源记中的那个小山洞就是一个桃花源的必经之路。这类似于现代科学中时空洞的概念,透过时空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而在此却也正隐喻着通往世外桃源的那个狭窄洞口。


扫码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