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辽代篇(二)
北方契丹贵族的服饰,一方面保持了自己本民族特色的蹀躞带,同时又盛行汉服的玉带,这种现象应该比较符合辽代的衣冠制度,辽代本民族的各种玉带饰,在各辽代墓葬中均有出土,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辽代玉带饰为铊尾一、带头一、銙十,除铊尾外,每块玉銙中间都镂空有扁方形孔,即“古眼”,这种饰古眼的玉带应属北方草原民族流行的蹀躞带范畴,还有的玉带饰边缘呈花瓣形,具有较强的装饰意义。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五条完整的玉带最为代表性,计金带两条、银带一条、玉带两条,其中一条有方形玉銙11件、桃形玉銙3件,铊尾1件,表面均光素无纹。同时在一处出土的还有九条小带,可见它是系有9条小带的蹀躞带,而置于公主头部上方的玉带,则在带身中部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玉銙14件,其后缀以桃形玉銙1件,带头一端为带扣,一端缀铊尾,琢制规整、无环饰及古眼,应是宋代流行的汉服腰带。

契丹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组佩饰不受中原礼仪形式的约束,而是以方便实用为主,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组佩有三组,分别为工具性玉组佩、动物形玉组佩、装饰性玉组佩。其中工具性玉佩为白玉琢成,上端领首为透雕玉莲花,下有用金链垂挂的刀、锥等工具形玉饰;动物形的玉佩上端饰有一花边方形玉雕,并以极细的阴线刻划出十二生肖图纹,下面用金链垂饰蛇、猴等动物形玉饰。另外一组是以汉族传统的龙凤、鱼等为主要造型,采用优质白玉琢制而成,组佩上端是透雕的长方图案花形饰,下缀透雕的双龙、双凤、鱼龙纹及鱼形饰。这种组合形制充分反映了辽代玉组佩的特点和实用功能,与唐宋的玉组佩风格迥异,同时辽代的玉佩饰除了具有较强的装饰意义外,还与契丹族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这种小型工具类的组合形式。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辽代玉带饰和玉组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玉佩饰的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