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笔记
《深度工作》这本书结构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带我们了解深度工作的真实性;第二部分,讨论如何训练大脑,准便工作习惯,使深度工作成为你生活工作的核心。
1.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人,或者在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将更容易成功。而这背后的核心是快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和在工作质量、速度都能达到精英阶层的能力。
培养这些能力,深度工作至关重要。
2.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为何在高效运作的社会,而深度工作却是少见的呢?
1). 度量的黑洞。
由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比体力劳动者高,所以也更难衡量个体努力所带来的价值,也很难区分某项具体行为带来的价值。
2).最小阻力原则。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例如没有任何归纳整理的邮件转发,对于收件人们可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梳理和整理来龙去脉,而如果发件人整理则可以节省很大的整体时间、提高效率,但是从发送者角度来看,直接转发是最简单易行的清理邮件办法。
最小阻力原则某种程度受着度量黑洞的保护,免去了我们没有做计划和专注的忧虑,使得我们忽略了长期和真实的价值产出。
3). 忙碌代表生产力
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都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打卡、检查登录时间、邮件数量都传递着这样一种信号:如果你没有看起来忙碌,我就认为你的产出不高,这种思维为许多有损深度工作的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
4).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流行文化中大肆宣传着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网络已经成为了革命性、与时俱进的代名词,呼略这些似乎就是落伍的古董,于是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被奉若至宝,作为进步的象征。
在技术垄断时代,深度工作有很大的劣势,因为它所创造的品质、匠心等价值都是传统的,与技术垄断无关的。而且,支持深度工作往往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加之度量黑洞阻碍了两类型为对底线影响的清晰判断,使得炫酷花哨的推文、贴图、朋友圈状态大行其道,而专注深度工作则变得艰难。
3.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1). 从神经学角度看
我们的大脑是根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工作中增加深度工作时间可以影响人脑这太复杂的机器,多种不同的神经学理论表明,此种影响将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得到最大的提升。
2). 从心理学角度看
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这样看来,人类在深度沉浸在某项挑战时才是最好的自己;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去,专注其中;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而心流能产生愉悦。
3). 从哲学角度看
哲学家说,工匠用金属锻造出艺术品时脸上满意的表情,是对现代社会难以捉摸却极有价值的某种东西的赞赏表露--神圣一瞥
那神圣感和只是工作的联系是什么呢?
当下文化潮流中,我们非常注重工作描述,即对职业满足感最主要是你所选择的工作。工匠精神如一把钥匙,重新开启了一扇大门,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带回了神圣感。具体工作类型无关要紧,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这种特定意义或神圣感并非只有手工业才能创造,不同类型的工作通过深度工作都可以达到。
以下,为如何能获得深度工作提供了一些参考准则。
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
实验表明最普遍的欲望是:吃、睡、性、困难工作中休息一会儿、查看电子邮件、查看社交网络,这意味着我们每天将遭受各种欲望的轮番攻击。然而,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消耗。意志力并非性格的展现,可以无限地使用,相反,它就像肌肉一般,会疲劳。
因此,有效的应对是: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
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A.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你需要有自己的哲学,将深度工作融入你的职业生活中。取决于你日程安排中的自控力。
禁欲主义哲学:实践者往往有明确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他们在事业上的大部分成就都是由于工作表现特别突出。这种清晰的状态使他们能够排除分咋的浮浅关注点,而这些肤浅关注点恰恰是那些在工作世界中价值定位复杂之人的梦魇。
双峰哲学:要求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摸索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实践者会羡慕禁欲主义者的高产出,但是同事也认同个人从工作生活中浮浅行为中获得的价值。
节奏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与双峰哲学相比,虽然无法到达双峰哲学的高强度深度思考,但是更符合人类的真是天性。
新闻记者哲学:随时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不适用深度工作的新手。
B. 习惯化
人们对于那些利用头脑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经常忽略的是,他们很少会打乱自己的工作习惯。培养习惯之后,可以有效的减少对意志力的消耗与依赖。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学习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适合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所从事的项目类型。
可以参考书本《高效能人士的执行四则》的基本原则
-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 抓住引领性指标;
-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 定期问责
准则二、拥抱无聊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巧。有一种错误的、流行的定型思维:只要足够的动力,那么可以瞬间改变自己凌乱的工作生活。这种想法忽略了坐到专注的难度和增强心智需要训练。如果你不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那么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分心,会带来大脑的重新编排。
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
策略的关键理念是最大程度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这个习惯需要训练。目的是高强度地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里,和客服分心的欲望。例如以下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a. 给工作设定截止时间:一定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时间限期。
b. 冥想: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地专业难题上。
c. 网络安息日
总而言之,如果想凭藉深度工作成功,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是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我们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这些工具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化,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当前,知识分子讨论网络工具和注意力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无能
许多网络工具兴起或者分心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样的“任何益处”思维定式:一旦发现使用一款网络工具有任何益处,或者不使用就会错过某些事情,你就觉得有足够的理由使用这款网络工具。
这种思维的害处在于让人不去权衡利弊,容易因为可能的小小益处而失掉更为重要的东西。因此,要明确你的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决定成功与幸福的核心因素。只有一种工具对这些因素的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使用该工具。
戒掉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打破了努力创造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反地,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句话有没有价值。
准则四、摒弃浮浅
浮浅工作在实际生活中的害处经常被低估,而作用则往往被高估。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通常在受干扰情况下展开,不会为世界创造太高价值,容易复制。
评估方法:如果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过特殊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
尝试以下策略来避免浮浅工作:
a.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做好计划;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
b.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如果有兴趣,可以拓展阅读《刻意练习》和笔记中提到的《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