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习惯
常因为某段话描述的故事而去探究和揣测作者真实的经历,有种近似窥视隐私而负罪的矛盾满足,这是我看书时的坏毛病。因此在自己握笔的时候,潜意识总会为自己的文字设置屏障,让它们成为雪花球里被玻璃所放大修饰,看似完整美好,却又不可更改不可触碰的风景。但在这样的保护下,所有的故事性和情感起伏都一并被关在了窗外,与阅读体验再无关联。
逃避写散文,散文是自己对自己的剖析,是用细致手术刀对本质生活切分拆解后呈现出的没有苦涩味道却具有痛感的菜肴。简单的叙述如同对即碎纹路的费时描摹,让阅读也变得煎熬而焦灼。“借用沉重的字眼,又劳心费神地使它们看似轻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是很佩服能敞开心扉展示自我的作者的,即使他因为某些错误受人诟病,但作为读者那刻依然能对其坐立不安的脆弱感同身受,从而生出对勇气的渴羡。比起流畅的小说,接纳散文中的思考往往耗费更多心力,在篇与篇之间为了消化整理情绪的共鸣也需要大量时间。有时琐碎的句子在入眼后又衍生出新的感悟,平凡的动人让下一次想起依然如同身临其境,空气的湿度和阳光的温热再次扑面而来,奇妙的记忆点。
(20181020)
最近辗转于几本书之间,觉得枯燥乏味或难以平复时都换下一本。日子久了快走到所有结尾时,既欣慰又心悸。关于这篇我总不知道怎么写才算最后,又总觉得缺少什么,索性仓促了结,哪天有了新的想法再完善,但具体哪天是哪天,会不会有这天,也不刻意等待。
(20181114)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