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抗挫折能力的不是反脆弱,而是接纳脆弱,接纳挫败
太长不看版总结
杀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
关键是杀不死
杀不死的关键是接纳
抗挫折能力一直得到很高的赞誉
神经坚韧,默默无声扛住挫折的人被认为是优秀的人
遇到挫折就哭闹, 一蹶不振的人
被认为脆弱,敏感,没用
所有流行说法,所有成功学,所有公司,所有家长都鼓励
你要有韧性
你要钝感
你要抗挫折
而现实是
脆弱的就是脆弱
做不到的就是做不到
对于这种情况
一种声音是
你就是太脆弱,意志薄弱
似乎只要你想,你就可以
但是我们知道
这种只要你想,你就可以的
就是鸡汤,成功学
没啥鸟用
另一种声音是
你还是挫折太少
更多挫折会好起来
这种声音要好一些
起码说对了一半
对于挫败
我们其实有一个胸怀,有一个容量,有一个带宽,有一个尺码
去衡量:
这个挫败对我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我克服这个挫折的难度有多大
这种带宽越小
我们会判断这个挫败的影响力就会越大
可能会觉得我要完了,我的生活要完了
那我的本能就掌控了一切
愤怒是人的本能
这种本能让原始人类在面临威胁时
分泌激素,最大量地调动自己的能力发起攻击
而对于自我而言
每一次小的意图的失败都是“我”的一次小死亡
“我要完了,我的生活要完了”
这种判断对于本能而言
就相当于直接的死亡威胁
这对于原始人是直接的
但对于现代人往往过分夸大
就可能引发无限制的攻击
可能攻击自我,极端到自杀
因为“我”的弱小成了我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
或者攻击他人,伤害他人
因为是他人,是外在条件阻碍了我的目标
威胁了我的生死
但如果我的挫败被家人或者被自己好好的接纳
我的下意识会判断,这不是灭顶之灾
只是一时一刻一方面的影响而已
我的大局是安全的
我的挫败不等于我
所以我不是全能的,我也不需要是意图都能实现的
我挫败了,我依然是好的
我是被允许失败的
那我不会产生这么大的情绪波动
这种带宽、容量越大
我们就会判断这个挫败的影响越小
我们的波动就越小,越快恢复状态
我们对于挫败的承受力就更强
然而,对于每一种的挫败第一次的经历
我们最开始都难以判断影响大小
都容易会觉得是灭顶之灾
只有经历之后
我们才有判断
然后每一次“生还”之后,我们的容量才逐渐扩大
能够经受更大的挫折
就像歌中唱的:杀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
关键是杀不死
杀不死的关键是接纳:我是可以失败的,我不是全能的,失败不等于我,失败的我依然是好的,安全的
就是一句话
我们能判断
我和挫折是分开的
挫折只是很局部的一部分
我对全局依然是有掌握力的
我的恐惧(“死本能”)没有压过我生的意志和希望
只有建立起这个基础
接纳挫败
真正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