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与满
悲观者称半杯水为半空,乐观者称半杯水为半满。
悲乐之别,在乎水否?在乎杯否?非也。乐观者,视半空为半满。悲观者,视半满为半空。空与满,乐与悲,皆出于心也。
相同的半杯水,相同的宇宙和世界,反映在不同人的眼中,却是不尽相同。细细想来,这个问题也相当奇妙。唯物论说:物质便是客观实在,意识取决于物质,因此意识也具有客观性。既然是如此客观的两个事物,到头来却又产生了形形色色、或大或小的主观差异。我不否认物质是万物之本源(总要给我们这些渴求智慧的愚人一些能追逐的盼头,过于唯心的视角则不利于这一点),却对二者之间的同一性产生疑问。我们的意识,是否可以真实的反映客观实在?客观的意识又为何会有主观差异?这些差异之中,孰为真,孰又为假?
水是客观的,杯子也是客观的。对于这半杯“客观实在”,反映在悲观者的意识中,是为半空;反映在乐观者的意识中,是为半满。这是基于同一事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它们都客观的反映了水只有半杯的事实,却又主观的选择了自身所注重的那一半。我想这便是令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眼睛,让二者同时看到了半杯水,是视角,让相同的半杯水成为不同。
我以为这是性格使然。不论是水还是其他的事物,在性格悲观的人眼中,看到的只是未满的、空虚的、缺失的那部分。而在性格乐观的人的眼中,看到的则是圆满的、既得的、已有的那部分。那么性格的形成,又是源于什么呢?这大概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如果说,性格是源于生长环境、家庭教育,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性格也是客观的。所以,意识是客观的,只是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各有不同(与客观物质的具体形态各不相同同理)。但是,如果说性格是源于人的一次次选择呢?这句话从唯物论来看似乎是个错误选项,但抛开唯物唯心,它真的没有一点点道理吗?
无论是“半空”还是“半满”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这半杯水究竟是一半空还是一半满呢?这个答案很简单——杯中一半是空的,一半是满的。半杯水是大象,乐观者和悲观者都是盲人,半空半满皆是盲人摸象。真实的,从来都只有物质。意识只能够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物质。
从本质上来看,悲观和乐观是相同的。然而逃出哲学理性的光辉,碌碌人群又会选择悲观还是乐观呢?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乐观。
既然悲观乐观都是糊涂,为何不让每一天的阳光,更暖人一些呢?
我没有生活在智慧的伊甸园,我降生于肮脏的泥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