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
今年十一和昕君定了游约。最初打算去浙东,后来考虑到交通不便,改定去杭州。我们图清静,投宿在山里,和下天竺只隔一路。

这一程在杭州住了三天四夜,左右游荡均未出西湖区,简言之,西湖一日,宋城及云栖竹径一日,飞来峰及茅家埠又一日。最后一夜趁着秋风游湖,像场仪式。
一
少年时没觉出西湖好。
我在大学时来过杭州两三次。那时上海和杭州已经通了动车,车程一小时左右,很方便。彼时我无心游览,每次皆只顾和朋友吃喝。如今回忆当年,只记得本地的同学夏安带我们吃杭帮菜,里面有醉虾,酒浇进盘里就要立即封盖,小青虾打着挺子噗噗撞在盖子上,生猛可畏,最后几乎全剩下了。那夜我们在断桥旁徘徊,竟然还遇上了一场雪。
除此以外,我对杭州的印象很稀薄。
二
此番到杭州正值长假,初来依然感到寻常。夜色里北山路堵的水泄不通,沿湖步道和断桥上唯见鸦鸦男女,人潮照应着迢迢的红色汽车尾灯,仿佛暗示着游人从四海同来凑一个没趣的热闹。
但我想去浙博,于是次日一早还是去了西湖。山里的民宿前有一趟十分便捷的公交,我和昕君寻去小车桥吃了早点,慢慢向湖边走。
沿着北山街一带尽是老宅。与断桥正对面处有座双幢小洋楼院落,分挂着星巴克和麦当劳的招牌,那里曾是蒋经国的旧居。我们走进北楼,里面全是咖啡馆里的陈设,不见旧物。虽然如此,房子里厢廊朗阔,一望即知是好屋宇,尤其二楼的两面墙上开着三扇窗,断桥白堤当中,左右可以临眺整个西湖,意涵上的奢侈锋芒毕露。
昕君中意极了这套房子,带着金融从业者的精明感叹了一路。
除了冠冕上的这一栋,旁边的宅邸大都没有对外开放,连棱花窗也封的严严实实,只在门旁的院墙上挂一小牌子做简介。他们的旧主人多是清末民国的高僚大贾,当年时局动荡,想必这些宅子各也供过几姓俎豆。
三
我对西湖的改观便在此时。此时从北山街东沿向西望,近街的湖边步道上仍然摩肩接踵,但再抬眼,就是湖对面浓一笔淡一笔的晴峦。道远不见草木,只有深深浅浅的苍青黛绿,安静极了,和黄公望画的远山一个样子。几个小时后我和多年没见面的夏安约了喝茶,感慨杭州的好,闹市里抬眼就是净土时,心里就在想着这几重山。
完全是纯正的中国文人式审美与意趣。

西湖风景区很大。此前我对西湖的印象就在从集贤亭到平湖秋月的那一岸,这次进山入湖,公交单程就要走1小时,茶山古寺竹海全去了,结果几次给男友发定位,发现竟然始终没走出景区。
西湖在景区的东北角,面积还不到四分之一。然而听着船上的解说一点点向湖里走,断桥孤山,白沙堤湖心亭,满眼都是滋养了中国古轴老卷的地方。说来也是怪事,杭州这么一个自古富庶的老城,怀里抱着偌大的湖光山色,它的动人之处竟然不是雪花银砌出来的。在西湖触目所及的联想是,苏轼筑过堤,林逋养过鹤,白蛇定过情,张岱观过雪,这样的地方百中无一,只能叹一声历史厚爱,无边风流。

除此之外,西湖还有西洋画般的漂亮法。从龙井路驶出山林,遇到的第一片湖就是茅家埠。茅家埠是被杨公堤隔在西边的一片湖,我们去的时候赶上太阳落山,大树的横枝斜掠过水上,叶子上湖水中闪着暖黄的余晖。水塘前后都是茶山,江南的茶树经冬不凋,青青铺满整面山坡,夕阳照不到,在黄昏里显得冷暗,衬的水面前的草木明亮得发光。我俩在那里拍了不少好照片。
西湖的桂树很多,金桂银桂皆常见,十月正是桂花花期,走到哪里都香。

四
茅家埠再向南,就循着梅灵北路入了山,先到灵隐寺,再到三天竺。这条路车少树多,山林野气盖过人气,十分漂亮。我们住在法镜寺旁,白天在外面游玩,每晚回宿处就要进一次山。有件趣事:第二天见完夏安已经入夜,我刚来道不熟,以为自己住在灵隐寺旁,提前一站下了车。走了几步,才发现不对——前面可没什么民宿。打开手机导航,发现还有500米的距离,当时忖度不远,就顺着路走回了住处,事后觉得这500米真漫长。我胆子并不算小,且一路也有路灯虫鸣相伴,但入夜的山林散发着强烈的威慑力,我走到后半段时已然后悔,担心遇见蛇。
像我这样已经被城市规训了的人,对郊野的喜爱多少有点叶公好龙的意思。但这野气在杭州能容身,虽被惊吓,还是惊喜。
此次灵隐寺没进,苏堤没走,还愿意重游。

(宋城不值一提,一个恶俗的文化投机杂烩。昕君曾参与过宋城演艺IPO的项目,对其中一个副总印象颇佳,可见商业上的才干对文化产品未必有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