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生日,一时想到的几张唱片
1. S. Richter弹李斯特还是比他弹肖邦要自在很多。两首协奏曲是钢琴家著名的录音室版同时期的现场,《匈牙利民歌幻想曲》则是他未曾带进录音室的作品。某次,Horowitz问大卫·杜伯,现在市面上谁的李斯特协奏曲录音比较有影响?后者首先提到了Richter的录音室版,“它们的确名副其实”。现场演绎自有其妙,而幻想曲的部分,对于Richter来说,也是尽显其最瑰丽的色彩,并以无敌的超技风纵横全曲。

2. Arrau在Philips的第一次录音室版《b小调奏鸣曲》是个太理想的范本了,技巧的完美、构思的深刻、德国学派的精髓、李斯特传统直接的浸润,高度集中地体现在那款录音中。而这里的现场版,取自钢琴家后期的演出,完美程度确实不及录音室版,却呈现出更为率性的一面。录音室版确实完美太过。。。。而这款现场演绎的《但丁奏鸣曲》,也实在传神地表现出Arrau对于大气魄的把控。

3. 单声道时期的Arrau,固然已经呈现端正的结构与深刻的见解,演奏中“思想性”的倾向,却不及日后的立体声录音中那么重。他此时的音响构思也不同于往后。尽管都是相当立体的声音,后来却有更多的纵深、更为交响化,这张唱片中则是弹出一种更为富丽、浓艳的效果。

4. Gilels早年演奏的李斯特—布索尼《“费加罗”主题幻想曲》,以及他中期灌录的《第九号匈牙利狂想曲》、《西班牙狂想曲》等。Gilels属于俄罗斯钢琴家由“俄国学派”转为“苏联学派”的奠基之人,当然也可以说是“奠基产品”。这首改编曲的是他青年时的拿手好戏,在当时(30年代)被认为是现象级演奏。演奏也反映出钢琴家跟随涅高兹学习之前的风貌。至于《西班牙狂想曲》,涅高兹曾特别以这一首为例,来说明钢琴教师也未必能在键盘上比学生弹得更好——如果要找一位弹李斯特《西班牙狂想曲》中的八度,比Gilels更出色的钢琴家来教他,那几乎是找不到的。

5. Berman的立体声录音,无论如何都是《超技练习曲》的标杆之一了?很多时候,听这款录音,完全就是为了刺激,想听听《狩猎》的迎刃而解,更热爱《追雪》中钢琴家信手拈来,就真正能卷起千堆雪的豪迈。这也是Berman音色变化最丰富的录音之一。所幸当时苏联人录得不错,同钢琴家日后在西方的录音的效果相比,也不会让人难过。

6. Biret弹《超技练习曲》的早期版本。想到这款录音,其实是佩服为主。Biret的手指技巧和音乐观点都很强大,演奏有时发前人所未见。然而,钢琴家对于“音响调色板”的控制力,却是相对的弱项。这一款录音中,这方面也没有明显的改善。仅是她灌录超技练习曲时,已属高龄(对该作而言),还有意选择了难上加难的早期版本,可敬可佩。

7. Heidsieck后期依然保持了出众的手指功夫,音色的塑造比EMI时期的演奏还更奇妙。此时,钢琴家展现的清晰性与独到美声,既有法国学派之魂,又能出传统而有所变化,将李斯特的两首《传奇曲》表现得意味隽永。与此同时,他演奏《“诺尔玛”的回忆》和《葬礼曲》时,依旧是满宫满调,毫无衰退之感。

8. Sofronitsky演奏《b小调奏鸣曲》与舒伯特歌曲的改编曲。这张唱片可说之处太多,给我留下最直观的印象,却首先是钢琴家超凡入圣的音响——仿佛《奥德赛》中的海妖之歌,绝艳之中,尽是让人不能自拔的迷离幻彩,一旦被其俘获,只能同归于尽。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5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