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改造 | 试营业398天,这家细节控民宿终于开业了!

谈及乡村,眼前总会浮现祖辈躬耕田园的背影,街坊邻里喜笑颜开的眉梢。想起那歪歪扭扭的乡道,蹩脚拧巴的民房,虽不规整,却藏着我们珍贵的童年。
这也是鲍洪权对乡村的印象。三秋,是他的祖宅,18岁进城求学前,他长居于此,这里有美好的回忆,也存着他往昔生活的痕迹。
这份眷恋,比谁都深重。因此,在决定改造三秋时,他十分谨慎,对于设计、对于施工、甚至是运营。


三秋的整体设计由吕晓辉操刀,这也是 2016 年除裸心堡项目外,吕老师接下的唯一一个项目。
三秋,位于莫干山筏头镇庙前村的村落之中,两栋半的建筑被或新或旧的农舍包围着,周边的农舍杂且乱,也为设计施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设计团队观察了村中大量的老宅,提取主要的建筑元素,通过设计将他们重新安排。
破落的墙体已经无法满足改造的需要,但屋内的木结构依旧完整,设计师将其完好保留,变成了现在房间及大厅的横梁立柱。
木头朽了,锯一段,利用榫卯的咬合原理,与另一根扣在一起。
尽量保留老房子原有的结构和材料,是吕老师一贯的设计理念。


为了满足使用功能,设计师用玻璃与钢架将主屋东、南、西面的部分院落包围进室内,从房屋原框架向外延伸,顶面采用老木梁支撑、小灰瓦覆盖,使增加的部分与原房屋融于一体。
玻璃带来的柔和的透明性,帮助旧屋完成了从晦暗到明亮,从沉重到轻盈的渐变。
与之带来的,是光影的艺术。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通透的大厅与餐厅之间,桌椅板凳,甚至是人,都形成了完美互动。


三秋的屋顶都加盖了保温隔热材料,所有的房间都做到了双向通风并安装吊扇,暖通系统采用节能的空气源热泵系统,最大程度降低耗电量。
在内装材料的使用上也做到了极简,除了保留下来的原始木头屋架和柱子,房间的地台与家具也全部采用回收旧木,而地面和台盆则是干净的抛光水泥。
向上延伸,顺着三号楼东侧往上走,三秋在竹海中搭建了一个观景露台,视野极佳。
它将房屋与广阔的自然连接在一起,在这里,我们感受着空气的质感,观察光影在竹林间的游走,进行一场内与自然的能量交换。

从里到外,三秋在改造中落实了三个 75% 的生态环保理念:75% 使用当地材料建造,75% 可再生材料建造,75% 雇佣当地人建造。
吕老师强调:设计一定要和乡村发生关系,一是要在地化,建筑要与当地的村落相融合;二是要把就业的机会还给乡村,用本地的材料做装修……


简单的材料要做出精细的美感,考验的是施工者的工艺——梁、柱、地板、家具都需要手工细细打磨之后再封上进口木蜡油,以显露纹理,并保留原始的木头触感。
地面与洗手台间台面的水泥配比也极为讲究,反复调配成型之后,在经过手工抛光三到五遍,最终呈现光滑如大理石的效果。
所有的施工,未曾使用一滴油漆,完工即可入住。


三秋的软装,更多的使用带有手工感的东西,竹条编制的灯罩,朽木制作的花瓶,都更具有家的温馨和亲切。
公区和房间的墙面上挂着字画,有三秋改造前的老照片,还有主人老鲍力邀 101 位书画大家书写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字样。
改造后的三秋尽可能地减少装饰,留出空间让老鲍与他的朋友去填充。
毕竟,只有居住者将其心思与气息注入,房屋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家,这一点是设计无论如何也无法达成的。


试运营一年多,老鲍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三秋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地学习、调整和借鉴。
事实上,他们也在这么做。
我常说,三秋是莫干山众多民宿中我最长情的一家,它的服务、体验都绝不会让你失望,且每次都会有一些小惊喜。
今天,经过无数次调整和改良的三秋美宿,正式与大家见面了。它的外观,与山中的房子并无什么不同,但那隐而不彰的美,一定会俘获你的心。

在乡村改造和建设中,我们始终认为延续乡村的脉络比改变乡村更有意义。
所以,在三秋的改造过程中,吕老师坚持着不切断在地的建筑脉络,不做外表华丽的建筑,不做违背自然的设计。
他们希望通过老房改造的这一行为,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找回对土地的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