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铎(清虚道人) 古琴同交响乐之联系和比较(第三稿)
之一
自十七世纪以降,西方先后出现了管弦乐(歌剧、协奏曲)和交响乐(交响诗),其本质都是借助于多种乐器分工协作,用形象实音声调变奏,以演绎复杂的大部乐曲。如此西乐进化,一直被视作是同西方工业化相联系的,应该主宰世界音乐。
岂知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协奏曲丶变奏曲和交响乐,即丝桐太古声。丝弦琴乐以一具载道之器,此中即有弹奏乐、拉弦乐、吹管乐、打击乐等多乐种几十个乐器的音乐合奏功效,绝不亚于一个交响乐团,这还仅仅是形式层次上的类同 ; 何况,琴的泛音和变音之丰富而玄妙,手走音之虚实变化莫测,亦乃众多西乐所不及 : 且在汉代至魏晋时期的道家琴曲中,就有调性的游移和多调变奏,超乎西乐上千年 ; 再者琴中气韵与天地通,琴人修养的精神境界之高深道妙,更是众多西乐所无法与之比拟。
君不见,具三百年历史的交响乐四个乐章的构架,岂非就是两千年前的琴曲竭石调幽兰四个大段之翻版?
之二
先师湘泉先生,生前亦常常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于贝多芬之交响乐尤为推崇。老人家常常跟愚徒讲,琴曲秋塞吟(亦名搔首问天)好比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交响乐),而将潇湘丶漁歌比作贝氏之第六交响乐(田园交响乐)最是相宜。
愚徒在师父影响之下,亦逐渐喜欢上了古典西乐。然情趣上卻有所倾向不同,余更喜爱莫扎特的协奏曲,他那些欢愉抒情的作品,令人放松安心,浮想联翩。在这个层面上欣赏传统西洋音乐,所以也时常听听巴赫的作品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兰色多瑙河等名曲。
听巴赫丶莫扎特的音乐,仿佛回到欧洲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代,看到绅士们与女士们手挽着手,在草地绿茵中翩翩起舞。与之有类同感觉是余在打谱古曲中,如行走在深山空谷中,忽与古人邂逅,相与盘桓之情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之三
北宋大儒张载有一句名言 : 音声与天地通。
就音乐层面而言,无论中乐西乐,无论哪个种族,无论民间学院,凡是合道的,应该都通向天地自然。古人抚琴有鹤舞于庭,兰馨于室之景象,绝非言过其实。不过现代的音乐有些尚且另当别论,往往是与自然大道相逆而行。
余尝操琴于徽州雄村竹山书院老宅庭園中,有飞鸟和鸣不绝于耳,曲终人静才依依离去。如此情景丝弦琴人时常会遇到的,亦乃以琴载道之玄妙耶。
西乐自古典教堂音乐和乡村民间音乐走向交响乐,是同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所分不开。因此,交响乐突出的是速度和强度,在快慢变化中以快捷为主导 ; 在强弱变化中以强烈为主干。交响乐中,几乎所有的音符都是实音(如一架钢琴),由此组成西洋音乐的节奏旋律。其特点同洋人的性情和西方的文化固然是分不开,但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近现代科技和物质文明,显然是交响乐的由来。
古代中华文明数千年,一向遵循自然大道。琴棋书画传统文化,琴处引领地位。古人先智先觉,洞察秋毫,慧识惟道集虚。预测物质丰富将会给人类带来精神文明的困惑和德性沦丧。故琴中有阴阳虚实以虚致实,以琴载道虚音玄妙,以自然节律气韵涵养生息,藉以修身理性,用以正人心,防御邪恶的滋生蔓延,挽救人类精神滑坡陷落。
自元朝统治中原,我华夏文明面临灭顶之灾,传统文化元气大伤。之后明清两朝以降,亦然每况愈下未能振作。又有外来文化入侵扰乱,雪上加霜。国中有人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穷途末落,竟然纷纷膜拜洋人脚下。于是有西乐一统天下,古琴受制于交响乐而面临改革,五线谱欲替代减字谱之类笑话,亦不怕丢人现眼。
然则,琴道不传而传。五千年传统琴制丝弦载道,如今迎来复苏,百脚之虫僵而不死。由此可见,道在虚无飘渺中,君子顺应自然大道,是谓玄德。
之四
据说 : "中华民族音乐从未有交响乐这样的重量级大部作品",被指责落伍时代,被斥之不科学,因此在音乐学院里千年古琴应当受西乐指挥。发出这般奇声怪调的,往往还是炎黄子孙中,一班自以为吃过些洋墨水的。竟然如此糟蹋华夏文明!实际上,彼人也是道貌岸然,于西洋音乐乃一知半解,于民族音乐亦半瓶子晃荡,说白了就是靠糊弄人扬名。
言归正传,琴乐究竟可有同交响乐相匹敌的大部作品?其实翻一翻历史,答案一目了然,自古来阳春丶白雪丶潇湘丶漁歌丶高山丶流水丶胡笳丶秋塞丶乌夜啼等等,众多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琴曲,无论是内容或是形式,每一首都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此外,还有许多大曲和超大曲后世流传渐希,甚至于濒临失传的,例如 : 洞天春晓,溪山秋月, 羽化登仙,孤馆遇神,嵇氏四弄,以及诸多道家琴曲,文字谱竭石调幽兰等等,有谱可查尚存的这类大曲不下百首。论琴曲的规模和琴道内涵,及其所演绎各类主题的广泛性,西洋交响乐只能望洋兴叹,自谓不如而避之。
况且,西洋管弦乐交响乐看似科学严密,要求节奏统一,精准到十六分之一上。初听起来是挺不错,尤其是几部经典作品,确实是金碧辉煌好风景可以流芳百世。再说,乐队各部要求协调一致,大多数乐曲强烈而捷速,气勢宏伟而燥急。因此反复多听之后,就渐觉曲曲大同小异而有点刻板,似乎就是有限的几个调式,按固定程式进行复制予以反复展开而来。
独具华夏传统文化精粹的大部琴曲则不然,在富有二十多个调式的百般变化中,有叙事的,有抒情的,有怀古的,有忆旧的,有教化的,有明志的,有歌颂圣贤的,有修炼修道的,有问道得道的,有隐仙升飞的,诸如之类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曲有一曲的风景,一操有一操的气韵。诚然有同名琴曲不同版本,不同流派风格之演绎,卻可见识一种自然之道的魅力,乃至于不同琴家操缦自有别种气息,使人感受到各样精神境界,此中经典累累堪称永世不朽。
可叹自明清以降,琴道愈见衰落,文人雅士离丝桐愈远。近代越发更弦改道雪上加霜,琴艺主流盲目推崇西乐,舍近求远,趋时流俗,于传承家珍国宝缺乏信心。传统丝弦琴道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
然而可喜近十年来,丝弦琴道渐现复苏之势,丝友同道众志成城,天道酬勤不传而传。
之五
同道有疑问,谓丝弦琴道不宜称呼音乐,与西洋交响乐没有必要作比较。余以为其中尚有可以讨论研究。
今虞前辈彭祉卿有言,琴算作音乐可以,不算音乐亦可以。何故,以余之见,音乐乃琴的一个基础层面,音声通天地,乐系心灵,故而琴有音乐性是道法自然。且琴之乐,非娱乐之乐,乃天地之音天人之乐。何况,琴之乐有载道之功德,重在以人为本,旨在个人修身理性,非为他人或群体而乐。这是与西洋音乐的一个很大差别。
再看西方,在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淹没之后,中世纪的欧洲掉进黑暗的悲惨世界长达千余年,教政合一的宗教极权统治延续到十字军东征和海外殖民主义。文化艺术都以宗教为中心,为宗教服务而展开的。所以西方的主流音乐在很长时期是以宗教群体为核心,具有强烈的扩张性和抗争性,反映在众多进行曲的涌现,骑士歌手的风靡和铜管乐打击乐的发达,使其极具霸气。个性化的乡村音乐,流浪艺人等民间世俗音乐,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直到十五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反对教会神权,提倡人性人文主义,音乐从教会狂热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节奏。至十七世纪出现风雅抒情的歌剧咏叹调丶鸣奏曲和协奏曲,西方走向古典音乐时代。十八世纪随之西方进入工业化,涌现出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丶莫扎特丶贝多芬为代表的交响乐。再度压倒民间传统音乐,将西洋音乐的外扬和霸气推向高潮。
另外,在教会音乐弥撒曲丶唱诗班影响下,长期以来声乐重于器乐,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逆转,独立的器乐曲得以发展,逐步出现具规模的管弦乐队和鸣奏曲丶协奏曲和交响曲。
东方音乐则不然,中华大地上自春秋战国之后至南宋,将近两千年都是以防御为主导的王朝,没有扩张称霸的背景。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以道家和儒家为思想基础,琴棋书画为载体之自然丶平和丶中庸丶仁义的精神文明。而琴尤最,以人性化丶个性为主体,倡导琴道修养生息,文人琴和静清远。再则,三千年来,以琴乐为代表的民族音乐,都是器乐为主,声乐为辅,不同于西乐的发展历程。
故而,琴人不宜盲目照搬西乐,传承丝弦琴道理应有自信。
之六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数千年,几经暴力摧毁而复燃不灭,明灯不传而传。其源于中华民族乃有道之邦,传统文化道法自然,道乃精神文明之轴心,大道文明之光永续不灭。
华夏传统文化之代表琴棋书画,乃以丝桐载道为核心。复兴中华民族就是复兴华夏文明,而其首要在回归丝桐之道 。树立民族自信就是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其首要乃树立丝弦琴道自信。
西洋有西洋之技,东方有东方之道。东方华夏文明大道若流水,至和至虚至柔至远至善至美,尽在丝弦琴韵中。然则,近代琴臺乱象丛生,以假乱真,名利在先,明争暗斗,同行倾轧,同室操戈,诸如此类劣根性极待根治。
吾辈志在传丝弦琴道返璞归真,师生一体勇于担当,同心同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齐心协力,绝巧弃利,少私寡欲,以琴养心,修道养炁,无为自然。
望共勉之。
戊戌初夏 清虚道人于澳洲布理斯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