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珠携新书《咬得菜根香》作客“悦读越动听”


《咬得菜根香》前言
枕上参悟 菜中乾坤
孔明珠
年少时就听说过一本叫做《菜根谭》的书,书没读懂,只记得“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那句名言。真正理解这部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先生所撰典籍的精妙之处,人生“轻舟已过万重山”,反观一生所见所得,愈加喜欢“咬得菜根”这句话,我写上海人吃早餐喜欢佐酱菜时,借来做了篇名。
在中国,美食家的称呼好像是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由作家陆文夫发明的,在他的著名小说《美食家》中,美食家的面目并不可爱,反而像是好吃懒做,猪一样贪吃的人,时时想着吃,有得吃要吃,没得吃寻天觅地钻营吃。不曾想,《美食家》这部作品激发出读者们久违的对食物的公开爱慕,爱吃者不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想要过更好的生活成了正当理由。
馋佬胚的好日子开始了,好吃的餐馆遍地开花,食材越来越丰富,去餐厅吃圆台面,回家大鱼大肉都不在话下。直到人吃出“三高”,吃出那么多贪官,人们才醒悟过来,得科学地吃,过有节制的生活才算上档次。
我写了十多年美食专栏,吃过的餐馆不少,也品过很多地方特色佳肴,但是回过头来,最爱还是朴素的家常菜,这些年的美食生涯就像是觉悟的过程。我在“小菜场忆旧”一文中说:“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吃到食物,记起与食物有关的事,都是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与家人围绕餐桌的回忆。虽然那些年代物质供应匾乏,食物不容易得到,可那些买买买、吃吃吃的细节,还是很清晰浮现眼前。”写回忆性美食随笔时,我发现自己特别快乐,“咬得菜根香”不是臆想的矫情,而是因回不去倍觉珍贵。
上海老味道与上海洋味道组成这座城市中西并融、海纳百川、杂糅的风格,上海变得越来越文明、宜居。普通百姓喜欢脚踏实地过好小日子,年轻时吃点苦不算什么,一家人相守相望,不奢求,不放弃,每天听听屋里的锅碗瓢盆交响乐是最治愈人心的。
《菜根潭》有言:“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枕上参悟,菜中乾坤,顺便提醒一下,早悟早得道。
感谢作家、书法家管继平先生为拙著题写书名;文史学者张光武老师不吝赐写书评,多有褒扬受之有愧,封面封底借您吉言金句壮胆,拜谢!
这是我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的第三本美食随笔集,感谢责编黄慧鸣老师厚爱。前两本《煮物之味》、《烟火气》得到读者们的喜欢,无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