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环境月观影回顾之《绿行星》、《家园》
环境月观影回顾
首先必须预告一下:
今年的环境月观影活动告一段落了,
我们的法国电影俱乐部还将趁热打铁的继续哦!
本月底将迎来Charlotte老师主持的两部观影会。
十一月和十二月会有四部法国优秀影片展映,
依旧由我们校长胡吉雍先生主持哦!
详情请关注近期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欢迎大家预约!
《绿行星》
环境月的第三部影片叫“绿行星”,是个有点“古早”的片子了,1996年上映的,正好是很多来观影的大学生出生的时候。

导演借由不了解状况的外星人来吐槽,表达自己对这个地球上的很多事情的不满,像是个哲学童话。有观众认为本片体现了非常典型的法兰西式的幽默和浪漫。

校长告诉我们本片是“New Age”运动影响下的产物。在那个时期,“新世纪”运动追求的是更关注人类的自身,众所周知我们只开发了10%的大脑,所以“新世纪”的拥趸相信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尝试让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他们认为人的灵性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此外“新世纪”运动也涵盖了自然崇拜、相信超自然能力等内容。

本片除了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在地球上的位置之外,也提醒我们关注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是我们之前看的两部纪录片较少涉及的。

校长说他对本片的最大质疑其实就在本片所描绘的那个完美的绿行星上似乎是完全没有科技的,甚至不用火,也没有艺术。只注重身体的锻炼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我们应该知道,文明是把双刃剑,它可能会给环境带来破坏,但是它也带来了便利和治疗疾病的可能性。

有观众表示,她很喜欢这部影片,已经不止一次观看了。她认为这部影片很轻松地讨论了很多严肃甚至沉重的话题。这位女士的朋友也分享说自己是学艺术的,当下有一个新的潮流就是用触觉去感受艺术,而不只是强调视觉和听觉。所以我们不能说“绿行星”上是没有艺术的,他们的艺术已经融合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也有观众觉得本片很老子很道教。包括认为婴儿才是最纯粹的,可以用来充电;又或是将水作为沟通的介质等。都是非常东方的。

校长提了个有趣的问题:大家认为“绿行星”真的存在吗?大家的反应非常两极。偏心灵论的人们坚决相信“绿行星”的存在。而唯物论者却坚定地持怀疑态度,认为既然没有任何科学数据证明它的存在,就不该轻信。校长提醒大家说,其实正如“新世纪”运动后期,人们对它充满争议,因为它可能会成为某些利己主义者的思维工具。所以他希望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目光去看待。
《家园》
看完本片校长先让我们给它归类贴标签:本片究竟是纪录片、报道、故事片还是科教片?说是纪录片,本片并无深入访谈的部分,一直是航拍的风光而已;说是报道,本片的确有自己的角度,也对环境现状做了总结,但导演并非受雇于任一家媒体,也不是针对某一事件去详细调查;说是故事片,本片有完整的剧本,叙事语言也与故事片接近,拍摄的时候甚至注意到角度并且后期用电脑加工了一部分影像;说是科教片的话,本片对一些环境问题做了解释,但是给出的信息又比较笼统,也没有进一步阐述原理或追根究源。那本片到底是什么类型呢?校长说,本片应该是宣传片,但并非我们通常看的政治或商业宣传片,它更像是一个有明确观点和教育目的的宣言。艺术家竭尽所能动用手上的资源来完成这个宣言,并希望能最广泛地传播出去。

本片导演Yann Arthus-Bertrand被誉为“Hélicoécologiste”,因为他是乘坐直升机航拍环境电影的。虽然很多人给他点赞,但争议也不少。比方说有人指出他的片子中并没揭发政治上那些导致环境恶化的举措,并且给他拍片提供大量资金支持的那些品牌集团,都是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罪魁祸首。


校长请大家把自己对片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都写在小纸片上,然后逐一分享讨论。当有人提到10亿人都处在饥饿边缘的时候,校长很感慨。他说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吃多少就点多少,一定要把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吃干净。然而到中国后,发现这边餐馆的食物浪费真的很严重,大家总是点很多菜,吃不完也不会打包带走。这个事情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小编也深有体会。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习惯了连白饭意面吃不完也要打包带走的我,回国跟朋友吃饭对大家的铺张浪费非常揪心,要求打包的时候还被朋友数落说“小家子气”。此外校长也希望大家能尽量少吃肉,因为我们本应用于自身食用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用来做畜牧业,而肉类在运输中也会消耗能源造成污染,所以尽量少吃或不吃肉类,以素食为主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

有观众表示,我们都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我们跟大自然紧密关联,我们现在对环境的伤害,将来肯定是会反作用在人类自己身上的。当然,Charlotte老师认为不该悲观消沉,电影里已经告诉我们还有机会改变;与其说“无论做什么都没用”,还不如马上行动起来。

我们在观影后都开始思考如何从自身可以做的一点点“小动作”开始,表现人类对环境的温柔。比方说,尽量少购物,衣服够穿就好,我们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包包和鞋子。校长坦言自己曾经在广告行业工作,后来决定辞职也是看透了广告的本质:不断刺激人们消费欲的,非常不环保。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目前正在实施的保护环境的措施,是否真的万无一失,会不会又造成新的问题?以共享单车为例,原本是为了减少汽车的使用,但现在自行车被乱放,得用货车去城市的各处搜寻它们;被人为损坏的车子要怎么维修和回收才不至于为环境增加压力呢?说到底,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是一方面,提高人们的素质增强公德心也很重要。

接下来还是跟大家分享下我们的观影俱乐部的老朋友“惯性力”先生写的感悟吧——

这四部电影给我强烈的启示。在此说说:
环境危机不是技术问题,不是靠科学能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将之归结为科学技术)。眼下的生态危机是人类自造的恶果。
人类的本性趋向于物质享受。回头看人类历史,正是本性的驱动,人类才会在压迫、剥削、战争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正是这种原因,产生了阶级。才会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财富。
但并不是消灭了阶级就能制止人类走向生态危机。因为人类的本性没变。如果百分之百的人都像今天这百分之二十的人那样拥有那么多物质,情况会更糟糕。也许两千年前地球资源就枯竭了。
所以,生态问题暴露的是人类的本性缺陷,暴露的是建立在这种本性之上的社会、制度、观念、哲学、终极关怀所决定的人类的行为问题。人类是地球之盐,把地球变成了腌菜缸。
这是人类生来就注定的并且不可避免的悲剧。

但是,聪明的人类善于发明更新的攫取自然资源的方法,来客服旧的危机。从狩猎、采集到种植、畜牧,再到工业化生产一切物质。用煤代替木材,用石油代替煤。用太阳能发电代替燃煤发电。人类在不断地创造新的获得能源的方法,以取代前一种物质的枯竭和造成的危害人类的污染。
这是人类悲剧中的希望。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类创造的新手段依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而物质享受是没有止境的。要人类抛弃本性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人类退回远古是不可能的。人类能够在危机时节衣缩食是迫不得已(阶级剥削即使在危机时也没中止过就是证明)。企图让人们都去做深山隐士是幻想。
所以,也许有一天,人类只能离开地球。
上帝的天堂肯定不在地球上。我们去找天堂吧!
再危机,人类都不会失去生存的欲望。
这是我们喜欢看好莱坞悲剧大片以皆大欢喜结局的原因——人类善于安慰自己。
在注定的悲剧中寻找喜剧效果,这就是人类。挺可笑,也挺悲壮。
最后一批离开地球的人也许会说: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等你恢复了原来的美丽再见!
特别感谢老先生的分享,他写这篇发到我们法语联盟电影俱乐部群里的时候已经凌晨两点了。他的认真和严谨一直令我们很感动。下次观影大家再见啦!希望大家能把这些影片推荐给更多小伙伴观看,我们一起为环保做点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