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资料 (存目)
鲁迅与易卜生
胡适的“易卜生主义”是先征求自我的独立与自由——“救出自己”,信仰健全的个人主义,鲁迅则把易卜生的进步方面和胡适所宣扬的“易卜生主义”严格区分开。鲁迅认可的易卜生的积极方面在于易卜生敢于攻击社会,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而非专注于自我的保全,与此同时,鲁迅关注个性解放,提出对恰如其分地发展各人个性的期望。《伤逝》是鲁迅对最后一代知识分子的探讨。伤逝中消逝的正是作为爱情思想基础的“打破专制、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雪莱”,社会的专制黑暗扼杀了他们所有的希望,使他们陷入无物之阵,终至陨灭。鲁迅并不等同于涓生,而是以批判的态度塑造这一形象的。
鲁迅:先驱的形象 王富仁
鲁迅最早从《天演论》中接受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等人进化论学说,彻底否定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具体内容,建立起完全不同的“人”的观念和表现人、描写人的艺术原则。鲁迅受到浪漫派诗人的影响,提出“超脱古范,直抒所信”,作品富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严格客观现实性的统一。1909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阿英:晚清翻译小说,林纾的影响虽是最大,但对文学的理解上,以及忠于原作方面,是不能不首推鲁氏兄弟的。)代表鲁迅的文学兴趣已转移到东欧、北欧、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强化了鲁迅以“下”为本位,以人民为本位的思想观念。鲁迅的第一篇现实主义小说《怀旧》即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孔乙己》——独立运用果戈里、显克微支“用幽默的手法写阴惨的事迹”
《阿Q正传》——夏目漱石 轻妙的笔致、轻松的幽默
《药》——安特莱夫的阴冷、安德列耶夫的《齿痛》,以先觉者的牺牲为背景,通过先觉者与不觉悟者的对照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
《头发的故事》——直接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的话,憎中见爱、冷中寓热,愤激之词表达对群众觉醒的热望
象征主义:尼采、安德烈耶夫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强调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突出社会对人的压抑)是一种广义的象征主义的理解。《狂人日记》一方面运用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表现形式,一方面使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既建立在严格的现实主义之上,又加强了现实主义的典型概括,使作品充满强烈的情绪性的感染力量。《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