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善用之,以去无明。
好喜欢曼倩天涯的随感,理解透彻深邃,以这篇常常自我提醒。常看常新。
人心之患,在贪、嗔、痴。其中贪是心对境的吸附,嗔是心对境的抗拒。贪是水,嗔是火。贪嗔是一对对立。痴是无明,是觉的对立,是贪嗔共同的根本。欲除贪嗔,从觉察自心入手,“觉即了,不施功”,是最安全、最彻底的办法。
我除嗔之初,理尚未明,摸着石头过河,多用对治法,虽然也成功了,却有隐患。嗔心渐消时,贪心即随之而更明显。我除嗔大概用了两年,之后除贪,却用了数倍的时间,而且时有反复,对健康也颇有影响。此即水火不能相济之祸也。
在除贪的过程中,我比较专注“自私”的那一部分,设法把个“我”字压榨到极小。这又造成了另一种失衡,使得我成了一个非常“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的人。我的行为越少受到自我目标的驱动,就越容易为他人所用。我甚至为了长辈的心愿,生了一个孩子,并在孩子出生前后最艰难的数年里,允许孩子的父亲久居外地,承担近似“丧偶式育儿”的重负。这在过去的我,是不可思议的。
那时候我专注除贪,反复体察审视自我的执念,并没有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对。但慢慢地,我发现人心的"欺软怕硬,捧高踩低"。同样的善意,来自于上位者,会收获感激;来自于下位者,即便因此而受益,也会本能地抗拒。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偶然;渐渐地累积得多了,后知后觉地醒悟这是人心的规律。
世间法,并非“敬人者人恒敬之”。有时候,“敬人者人多轻之”,比如常不轻菩萨,逢人礼敬,而常为人轻。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心理的top priority之一,是维护自我(优越感、成就感、意义感)。接受一个认知中俯视或是平视的人的帮助/善意,会导致自我定位甚至定位标准(权势、金钱、成就、美貌、智慧、品德、重要性等)的坍塌。所以弱不扶强,贫不资富。女性提携男性,乞丐资助大学生,往往变成悲剧。
我天性追求公平,秉持众生平等的信念,对这样的心理反应虽然理解,毕竟缺乏直观感受。所以尽管是很浅显的道理,亲身验证时还是不免有些迟钝。
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却不是千祈千应,万求万灵。非不能也,实不可也。
所以棒喝犹未肯轻施。明明脚下即长安,还须亲历路八千。
这就是因缘。也是为什么地藏菩萨度人,要化作女儿、国王。
没有因缘,就算是眼睁睁看着人在你面前跳入火坑,也只能看。你伸手去拉,他可能跳得更快。
唯大智慧,有真方便。
贪念渐消而让出来的空位,亦不可任意随缘,滥发慈悲。当善用之,以去无明。 莫为良辰难作价,反教辜负春。
不逢个中人,休言个中事。 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我心犹如天上月,同照清流与污渠。唯有清流能现影,岂是明月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