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育告诉你历数新生宝宝的一些特殊表现
刚出生的宝宝看起来特别娇弱,要是发现宝宝脸发黄、长疹子,身上长红斑,爸爸妈妈们都会非常担心着急。
但是,新生宝宝有许多特殊表现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用特别处理,一定时间内就会消失。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如果遇到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别慌了手脚。
胎脂
刚出生的宝宝皮肤上会有一层灰白色的胎脂,它有保护皮肤的作用。出生数小时后,部分胎脂会被吸收,必要时可用温水或油类擦去。
脱皮
宝宝出生后胎脂被吸收后,皮肤接触到外界环境,水分散失,表皮会干裂脱落,必要时可在干燥处涂抹婴儿专用润肤用品。
溢奶
有的宝宝吃完奶后常会有少量奶汁从嘴角溢出,称为“溢奶”。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宝宝消化系统还不成熟,吃奶过快过多,或者吃奶时吞入了过多空气,都会造成溢奶,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妈妈喂奶时可以把宝宝的头抬高一点,喂奶后拍嗝可以减轻溢奶。溢奶会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多数宝宝在 1 岁左右就不会溢奶了。
几乎整天都在睡觉
爸爸妈妈可能会发现宝宝整天都在睡觉,醒来就吃,吃完又睡。爸爸妈妈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的,并不代表宝宝精神不好或生病了。
刚出生的宝宝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每天需要睡 16~20 个小时。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清醒时间会逐渐增多,到时爸爸妈妈就能多和宝宝互动了。
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后由于体液丢失较多,在宝宝刚出生的几天,会出现体重下降,可能会下降 4%~7%,但不会超过 10%,比如一个新生宝宝体重是 6 斤,那么有可能在第 5 天,体重变成 5 斤 6 两。爸爸妈妈不需要担心,出生 10 天左右,宝宝体重就可恢复到出生体重。
乳腺肿大
由于出生后妈妈的雌激素不再对宝宝产生影响,有些宝宝在出生 4~7 天乳腺可能会增大,胸部出现蚕豆或核桃大小的凸起,男女宝宝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不要用手挤压,2~3 周会自然消退。
假月经
同样也是由于出生后妈妈的雌激素不再对宝宝产生影响,一部分女宝宝出生 5~7 天后,阴道可能会流出少量灰白色黏性分泌物,有时可能会带血丝。爸爸妈妈不用担心,该症状持续两周后会自然消失。
睾丸未降
一部分男宝宝出生时,爸爸妈妈可能会摸不到他的睾丸,这种现象叫睾丸未降。右侧睾丸比左侧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大多会在出生后 6 个月内降至阴囊内。如果 6 个月后仍未下降到正常位置,就需要去看医生了。
生理性包茎
刚出生的男宝宝几乎都有生理性包茎,包皮口较小,包皮与阴茎头是粘连在一起的,一般要等到 3~4 岁以后,包皮才能自行向上退缩。
爸爸妈妈不要强行分开包皮与阴茎,不需要用棉签去清洗阴茎,等包皮与阴茎慢慢分离后,才可以翻开包皮清洁阴茎。如果宝宝的包皮口过小,尿线细或者一滴一滴的,或者排尿时包皮隆起,则需要去医院看看。
马牙
有些刚出生的宝宝上腭和牙龈会有一些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俗称“马牙”,也叫上皮珠,不需要作任何处理,数周后可自然消退。
诞生齿
有些宝宝刚出生时牙龈上就已经有牙齿萌出,这叫做“诞生齿”。诞生齿大多不牢固,松脱后可能会误入呼吸道,吃奶时诞生齿还容易咬痛乳房,因此建议拔掉。
胎头水肿
有些宝宝出生时,头部受到产道挤压,头皮循环受阻,可能会出现水肿。肿块边界不清,触摸柔软,用手一按会凹陷下去,一般 7~10 天即可消退。如果肿块久未消散,可能并非水肿,而是血肿,需要就诊。
脐疝
一般在宝宝出生 1 周内脐带残端就会自然脱落。当宝宝哭闹、直立或咳嗽时,肚脐处会有圆形肿块凸出,称为“脐疝”。肿块直径大多小于 2 厘米,当宝宝安静或仰卧时,肿块会消失。
脐疝一般会在宝宝 2 岁前自愈,无需治疗。如果肿块大于 2 厘米,自行闭合的可能性较小,建议尽早治疗。
生理性黄疸
刚出生的宝宝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比成人高,但如果高到一定水平,皮肤会发黄,出现黄疸,黄疸一般只出现在脸上。
这时候的黄疸大多是生理性的,没有其他不适。足月儿 2 周内、早产儿 4 周内黄疸就会自行消退。如果超过这个时间黄疸仍然没有消退或消退后再次出现,或者身体其他部位也出现黄疸,就需要就诊。
新生儿红斑
出生后 1~2 天内,宝宝身上可能会出现红斑,直径约 2~3 厘米,多见于胸背部、面部和四肢,用手按压,红斑会褪色。红斑中央常有直径 1~4 毫米的水疱或脓疱。红斑一般无需处理,约 7~10 天就会消失。
丘疹和皮脂腺增生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前额、面颊和鼻头等部位可能会出现直径 1~2 毫米的白色疹子,被称为粟丘疹,多在出生 3~4 周自行消退。
皮脂腺增生和粟丘疹很像,大多长在鼻头,直径 1 毫米,大多呈淡黄色,一般在宝宝 4~6 个月时完全消退。
蒙古斑
有些宝宝臀部、背部会有蓝灰色、暗蓝色的斑块,形状不规则,这就是蒙古斑,是由特殊色素细胞沉着引起的,俗称“青记”,大多在几年内变淡消退。
看完这些,爸爸妈妈是不是可以稍微松口气了呢?如果还是不放心,或者宝宝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上面提到的异常情况的话,还是得带宝宝去看医生。